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赋体辞赋学名词。赋体是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1]

赋体

赋体的变化是随着辞赋的发展史而产生和演变的。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已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辞赋随着体裁的变化而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赋体 [2]

性质 专业名词

领域 辞赋学

代表作品 《离骚》

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种: 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

古赋

古赋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14赋篇》和汉赋。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箴等5种事物,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 ,"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汉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其中,汉代散体大赋是为正宗。

俳赋

俳赋,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

俳赋,魏晋体制未严。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如曹植的《洛神赋》基本上顺语势作流水对,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骚体句。而西晋陆机的《文赋》以六言句为主,两句对联,体制已趋严整,但句式不避参差。

俳赋,南朝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声律;渐趋四六,渐近律赋。如庾信的《小园赋》,除连接转折的虚词外,句子字数虽有参差,但基本为四六节奏,两句一典,隔句对仗,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欠备。所以程杲说:"四六盛于六朝,庾、徐推为首出。其时法律尚疏,精华特浑。"--《识孙梅(四六丛话)》

文赋

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古文家们的创作理论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等正是文赋产生的理论基石,而当时文坛上破体为文的创作风气以及律赋、咏史怀古诗、陆贽骈文的盛行等,也从实践的方面刺激了文赋的产生。

文赋,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丽矣。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庾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

律赋

唐代时科举制度盛行,诗赋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律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宋代试赋沿袭唐制。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南朝俳赋的对仗、声韵有一定讲究,但未形成格律唐代进士科试诗赋,使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掌握俳赋写作技能以应付考试,律赋,是对骈体赋的进一步规范。从四六文体在唐宋时的地位看,它是唐宋时代最广泛使用的文体,四六文的应用比起古文来还要广泛。

宋代是律赋的发展期,宋代科举考诗赋,所以一般的文学家也都从事于律赋的写作金代的科举也沿用了律赋,但成就不高,名家更寥寥。元代、明代不以律赋考试,所作的就很少,清代是律赋的高峰,无论数量上还是成就上都远远超越前代。有清一代,律赋名家辈出。律赋名家往往也是以才情学识见长的诗人学者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晋代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种: 一曰古赋,二曰俳赋,三曰文赋,四曰律赋。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从真正作为独立文体的赋来看 , 荀子之赋还很不成熟 , 仅仅只是开端 , 真正为汉赋体制奠定规模基础的应是宋玉,代表作是《高唐》、《神女》、《风赋》。"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赋体历史

辞赋可以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体裁,这四种体裁在历朝历代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用列表形式把赋体分类源流展示如下:

★一、赋体分类发展源流

骚体赋:先秦(屈赋)-汉朝(拟骚,下同)-六朝-唐朝-宋金-元明清

文体赋:先秦(屈原〈卜居〉、〈渔父〉、荀赋、宋玉)―汉代文体大赋-汉末文体小赋-六朝文体小赋-唐朝仿汉大赋、文体小赋-宋朝仿汉大赋、一般文体赋、欧苏新文体赋-元明清文体赋

骈体赋:六朝-唐-宋-元明清

律体赋:唐-宋金-清

由上表可见,骚体赋从先秦到清代源流不断,只是有屈原楚辞体和后世拟骚体的区别;文体赋从先秦到清代也是源流不断的,不是到宋代才突然出现一种文体赋;骈体赋从六朝诞生,其发展史一直贯通到清朝;律赋与科举考试制度内容变化相关联,出现在唐朝、宋金和清朝三个时段。

以下再就宋代各体赋的特征用列表和举例的方式分别予以说明。

★二、宋代骚体赋

宋代骚体赋不能一概论之,可以将其分成三种:其一、以四言或六言为主,且有大量"兮"字的骚体;其二、基本上无"兮"字,且句式整齐的骚体;其三、以"辞"为名,形同歌行的骚体。列表如下:

通篇有大量"兮"字的骚体基本上无"兮"字的骚体以"辞"为名或以"篇""操"之类为名的骚体

晁补之〈北渚亭赋〉 〈黄庭坚别友赋〉(送李次翁)晁补之〈望涡流辞〉、黄庭坚〈明月篇赠张文潜〉

例如,晁补之是北宋擅长骚体的赋家,他的〈北渚亭赋〉写道:"登爽丘之故墟兮,睇岱宗之独立。根旁礴而维坤兮,支扶疏而走隰。"这就是一般有大量"兮"字骚体的典型句式。至于某些文体赋中某一段有骚体句式者,不属此例。

又如黄庭坚有〈别友赋〉(送李次翁)写道:"曩闻义于孙李,指尊选以见招。惜予行之舒舒,日其夜以为朝。予望道于篞垣,见万物之富有。"这种句式就是蔡梅枝所谓的"齐言体",其实显而易见,在上句的末尾加一"兮"字,这种赋就与典型的骚体没有区别。

再如,晁补之《鸡肋集》巻三收有〈望涡流辞〉、〈追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十多篇以辞为名的骚体赋作。黄庭坚《山谷集》卷一有〈楚词七首〉,其中如〈明月篇〉(赠张文潜)写道:"天地具美兮生此明月,升白虹兮贯朝日。工师告余曰斯不可以为佩,弃捐椟中兮三岁。不会霜露下兮百草休,抱此耿耿兮与日星游。"〈龙眠操三章〉(赠李元中)写道:"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骖弱。石岩岩兮川横,日月兮在上。风吹雨兮昼冥,吾其止乎。曲者如几,直者如矢。"这类作品虽然不以辞赋为名,但读来显然是骚体赋句调。

★三、宋代文体赋

宋代文体赋不能一概论之,可以将其分成三种:仿汉文体大赋,一般文体小赋,欧苏式新体文体。列表如下:

仿汉文体大赋一般文体小赋欧苏式新文体赋

张耒〈大礼庆成赋〉张耒〈吴故城赋〉张耒〈秋风赋〉、〈鸣蛙赋〉

例如:苏门学士张耒有〈大礼庆成赋〉,这是一篇仿汉式的散体大赋。祝尧《古赋辨体》卷三〈子虚赋〉评语云:"此赋虽两篇,实则一篇。赋之问答体,其原自〈卜居〉〈渔父〉篇来,厥后宋玉軰述之,至汉此体遂盛。此两赋及〈两都〉〈二京〉〈三都〉等作皆然,盖又别为一体。首尾是文,中间乃赋。世传既久,变而又变。其中间之赋以铺张为靡而专于辞者,则流为齐梁唐初之俳体;其首尾之文以议论为骋而专于理者,则流为唐末及宋之文体。性情益逺,六义澌尽,赋体遂失。然此等铺叙之赋,固将进士大夫于台阁发其蕴而验其用,非徒使之赋咏景物而已。须将此两赋及扬子云〈甘泉〉〈河东〉〈羽猎〉〈长扬〉,班孟坚〈两都〉 ,潘安仁〈藉田〉,李太白〈明堂〉〈大猎〉〈圜丘〉,张文潜〈大礼庆成〉等赋并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张耒此赋与汉代以来散体大赋一脉相承的关系。

张耒另有二十多篇文体小赋,则与汉式大赋或欧苏式新文体赋关系不大,观其在〈吴故城赋〉后的一段跋文:"予近读曹植诸小赋,虽不能缜密工致,悦可人意,而文气疏俊,风致高远,有汉赋余韵。是可矜尚也,因拟之云。"可以证明张耒的文体小赋自有所本,并不一定都是学欧苏文体的。其他作家也有类似的文体小赋。

至于欧苏式文体,则是以散文的方法写赋,脱离了赋铺叙和言情的本质特点,专门以说理议论为主。欧苏式文赋大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句式上,不像骈赋或律赋那样专讲属对的精密工切,虽间有偶句,但主要是由散体句式来表现,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二是在押韵上,没有试赋那种限韵的束缚,在韵脚上没有严格的讲究,只是随着行文的需要而灵活变化。三是在用词上,但并不像传统的汉代散体赋那样着意于辞藻的修饰和铺排,语言往往清新流畅,平易浅近。四是在表达方式上,往往注重说理议论。成功的范例,除了〈秋声〉〈赤壁〉之外,有黄庭坚〈苦笋赋〉、张耒〈秋风赋〉、〈燔薪赋〉、〈鸣蛙赋〉之类,差可比拟,其他则罕见其匹。

★四、宋代骈体赋

宋代骈体赋,具备前代骈体赋的一般特征,如注重对偶、用典、声律、辞藻等等,此外或篇幅短小,或与律赋相近,或与文赋相近。列表如下:

篇幅短小的骈赋与律赋相近的骈赋与文赋相近的骈赋

黄庭坚〈放目亭赋〉米芾〈动静交相养赋〉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

如黄庭坚的〈放目亭赋〉写道:"放心者,逐指而丧背;放口者,招尤而速累。自作訿訿,自増愦愦。登高临远,唯放目可以无悔。防心以守国之械,防口以挈瓶之智。以此放目焉,方丈寻常而见万里之外。"全文短小精悍,对仗工稳。

又如米芾〈动静交相养赋〉首段云:"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养之以静。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以〈复〉而知命。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正者也。"此段与律赋之破题并无二致。

再如黄庭坚〈刘明仲墨竹赋〉,全篇句式对偶基本工整,但又有"黄庭坚曰"、"苏子曰"之类散句错综其间,仿佛是用散体文的结构来写作骈赋,表现出骈体向文体过渡的态势。

★五、宋代律赋

律赋最重要的特征是韵脚限制。宋人王楙《燕翼诒谋录》说:"国初进士辞赋押韵不拘平仄次第,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辞赋自此齐整,读之铿锵可听矣。"由此可见,宋代官方规定的律赋押韵规则比唐代更为严整。不过,要完全熟悉和达到考试规定的押韵规范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且非考场所用的律赋也不必严格实行四平四仄的押韵规范,加之由于传抄版刻诸因素,造成部分律赋所限韵脚有脱落的现象,造成后人辨认赋体的困难。

各朝赋体

★一、从体裁特点上看,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5] :

1.诗体赋,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较小,盖由《诗经》演变而来,与诗比较,趋向于散体化。

2.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乃由楚民歌演变而来抒情性强。

3.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一般直书其事,铺采摛文,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主要由诸子问答体、战国纵横游说之文和楚辞演化而来。

★二、唐代之后的赋作体裁

中国传统文学的体裁大致可以分成"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心雕龙·总术》)两种。在韵文之中,诗歌与辞赋是主要的代表性文类。辞赋的体裁,按照我的分类,可以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简称为骚赋、文赋、骈赋、律赋(详参拙撰〈宋代辞赋辨体论〉,《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7期,2003年)。骚体赋和文体赋是从先秦战国到汉代形成的文体,骈体赋是六朝形成的文体,律赋是唐代形成的文体。唐代及其以后各个朝代,骚、文、骈、律四种赋体都有所发展,根据社会功能和个人爱好,逐渐有所分工,正如清代赋家侯心斋所说:「今之作者,遇大典礼或用古赋(按:包括文赋和骈赋);言情适志之作或杂用骚赋、文赋;考试所用皆律赋也。」(引自程祥栋编《东湖草堂赋钞》初集卷首)认为赋体之选择,是由表现内容的需要所决定的。侯心斋的讲法是不错的,不过,如果从唐代以后现存赋作的数量来考察,哪种赋体流传最多呢?事实上,律赋却是留存数量最多的一种赋体。

★三、清代赋学家采用了赋体「三分法」。清初陆葇编《历朝赋格》十五卷,汇选历代之赋,起自荀子、宋玉,下迄元明,先按照赋体总分为三格:曰文体、曰骚体、曰骈体。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继承这种三分法。首先指出「古赋之名始于唐,所以别乎律也」,接着区分古赋之体为三种:

「一曰文赋体。以其句栉字比,藻饰音谐,而疏古之气一往而深,有近乎文故也。」

自周荀卿〈礼赋〉、宋玉〈风赋〉至唐杜牧〈阿房宫赋〉,以及宋元明以下之文体赋皆属此类。

「一曰骚赋体。夫子删诗,楚独无风。后数百年,屈子乃作〈离骚〉。骚者,诗之变,赋之祖也。后人尊之曰经,而效其体者,又未尝不以为赋。」

从汉贾谊之〈旱云赋〉至明陶望龄之〈述志赋〉、伍士隆之〈惜士不遇赋〉之类,皆属此体。

「一曰骈赋体。骈四俪六之谓也。此格自屈、宋、相如,略开其端,后遂有全用比偶者。浸淫于六朝,绚烂极矣。唐人以后,联四六,限八音,协韵谐声,严于铢两;比如画家之有界画勾拈,不得专取泼墨淡远为能品也。」

相关评论

★宋代文体赋的评价存在着古今差异,造成评价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今学者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古代赋论家关注的重点在于辨体,当代学者关注的重点则在于新变;二是宋代辞赋文体分类相当混乱。造成宋代辞赋文体分类混乱的原因,追溯起来,应该要检讨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的赋体分类。徐氏之分类来源于祝尧《古赋辨体》,但由于其对《古赋辨体》之误读,遂将赋体分为古赋、俳赋、文赋、律赋四种。按照徐氏的分类法,人们需要在古赋、俳赋、律赋之外,来找文赋,这就给宋赋辨体造成很大的困惑。当今学者对徐氏分类不满意,相继提出「诗体赋」或「齐言赋」之分类新说,但未成定论。

★有学者主张按照「约定俗成」的学术惯例,将辞赋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体裁。针对宋代辞赋之特点,再将每类体裁一分为三,用列表和举例的形式,予以清晰的说明。至于骚、文、骈、律四体赋类之间的流变关系,则需就整个赋史作历时性之深入考察,亦需另文专题讨论。也许本文的研究,只能够使我们对宋代辞赋体裁的认识前进一小步;针对宋代赋学有关问题作详尽阐释的鸿篇大作,寄希望于将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