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賀蘭山紅尾鴝

賀蘭山紅尾鴝
賀蘭山紅尾鴝原圖鏈接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 賀蘭山紅尾鴝
拉丁學名: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鶲科
屬:鶇亞科
種: 賀蘭山紅尾鴝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Przevalski,1876
英文名稱:Ala Shan Redstart
保護級別: (IUCN)2016年 ver 3.1——近危(NT)

賀蘭山紅尾鴝[1](學名:Phoenicurus alaschanicus)為鶲科紅尾鴝屬的鳥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全長約157毫米。以昆蟲為食。分布於寧夏、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主要棲息於稠密的灌叢和岩石、石頭間,或見於高大松柏山林的採伐空地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寧夏賀蘭山。 可能為紅背紅尾鴝的一亞種。這種原產地模式在賀蘭山的紅尾鴝,是中國特有鳥種,進一步說是中國中北部及西部特有種,極其罕見。

目錄

外形特徵

中等體型(16厘米)的紅尾鴝。胸赤褐色。虹膜無褐色;嘴、跗蹠、趾等均黑色。

雄性成鳥:頭頂至上背及頭側均灰藍色,具白色眼圈,背、腰.尾上覆羽、喉、胸和兩脅均棕色,腹部中央棕色略淡;飛羽暗褐色,翅似紅背紅尾鴝紅背紅尾鴝(Phoenicurus erythronotus)具有大塊白色翼斑;尾羽棕色,中央一對尾羽暗褐色近黑,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遠端邊緣淺褐色。

雌性成鳥:上體、頭側、頸和翅均褐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外翈邊緣白色,白色翼斑不很顯著;尾上覆羽淺棕色;尾羽似雄鳥,但棕色略淡;下體沙褐色,腹部中央色淡近灰。

幼鳥與雌鳥體色近似

生活習性

賀蘭山紅尾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冬季在密集的沙棘叢內過夜,避寒。食物主要為昆蟲及少量植物種子。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繁殖季節動物性食物增加。留鳥。

覓食:通常飛到有沙棘的地段,用喙啄食沙棘漿果及果內種子。由於雄鳥的羽色與沙棘漿果色澤近似,雄鳥多站立在沙棘梢頭漿果稠密處啄食,邊啄食,邊發出「tata」或「ta」的鳴聲。有時抬頭翹尾,四周觀望,有時在梢頭作2-5米的短距離飛躍。啄食中發現人影時,迅速鑽入灌叢下隱蔽。雌鳥的保護色不及雄鳥,故覓食中多在沙棘中層活動,有時發出單音的低微的「tata」聲。

避敵:其主要天敵為雀鷹、白尾鷂等。一旦發現天敵,雄鳥迅速發出「ta-ji」的警叫聲,隨即鑽入灌叢間,停止鳴叫,或迅速飛離現地。有時亦見雀鷹從遠方斜垂向賀蘭山紅尾鴝猛力撲去,而其各自迅速鑽入灌叢躲避,一動不動。

追逐:其追逐活動多見於同種個體間,追逐距離一般多為17-35米。追逐速度甚快,速飛時發出「 shua shua」的冀羽摩擦空氣聲。追逐的個體多為雄鳥,通常多為爭占取食地所引起。有時也見紅腹紅尾鴝與其追逐。

歸宿:在冬季,最早從16點開始,多數在16點30分以後進行。首先從覓食地段飛向歸宿地段,有的停在沙棘梢頭鳴叫,有的站在側枝上展翅伸腿,低頭翹尾。個別的在歸宿前飛往溪澗,在灌叢密集處水源地段飲水。隨着夜幕罩地,賀蘭山紅尾鴝多數飛往向陽避風處密集的沙棘叢內,棲息在距地面0.5米左右的側枝上。

棲身環境

賀蘭山紅尾鴝常活動於稠密的灌叢和岩石、石頭間,或見於高大松柏山林的採伐空地上。棲息於灌叢草地、疏林地、林緣、林間空地或採伐後的林跡地。

賀蘭山紅尾鴝主要為山地灌叢鳥類,其棲息地有3個類型:

以沙棘為主的灌叢地段:該棲息地食物豐富,隱蔽條件好,視界開闊,夜宿安全,是其越冬期間取食、避敵和棲息的優良場所;

溪流澗:是其在越冬期間飛行時短暫停息和去水邊飲水停留片刻的較適宜的棲息環境;

針闊混交林樹冠上是其高處停息、觀望、鳴叫等適宜地方。

生長繁殖

性行為一般從3月中旬開始出現。通常為雄鳥鳴叫聲顯著增多,發現雌鳥時表現出多種姿態,向雌鳥靠攏,有時在灌叢間追逐雌鳥。4月上旬偶見有少數成對活動,有時亦見雌雄鳥一起飛往溪流澗飲水,在同一株沙棘上啄食,互不驅斥。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中國中北部及西部的特有種。

分布狀況:山地針葉林的罕見繁殖鳥,於青海(西寧、天峻及柴達木盆地)、寧夏(賀蘭山)及甘肅東部。越冬於陝西南部、河北山西的邊境,偶至北京[2]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視頻

實錄珍稀的賀蘭山紅尾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