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甲秀樓
貴陽市甲秀樓甲秀樓坐落於市區內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上,是一座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景區主要分為三部分,即浮玉橋、甲秀樓、翠微園。甲秀樓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集山光水色為一體的甲秀樓有一種獨具魅力的美。
目錄
基本介紹
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始建於明,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多甲秀樓次重修,並恢復原名。現存建築是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的。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現已拆除。甲秀樓朱梁碧瓦[1],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
甲秀樓位於貴陽南明河萬鰲礬石(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上,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浮玉橋,橋頭立有「城南遺蹟」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蹟」四個大字,橋上建有「涵碧亭」;
第二部分主體建築甲秀樓,飛甍翹角、石柱托檐、雕欄環護;
第三部分翠微園,一組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築群。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2.9米,為木結構閣樓,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
樓前橋先稱江公堤,後改浮玉橋。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甲秀樓初建成時浮玉橋有九孔,橋西側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繽紛。月朗星稀時,橋與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解放後修濱河路九孔石拱橋被填了兩孔,築壩攔水,芳杜洲也沒於水底。橋上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亭柱鐫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的聯語:"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集山光水色為一體的甲秀樓有一種獨具魅力的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別有情趣的享受。
景點景觀
甲秀樓對聯
自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貴陽文人騷客聚集之處、游宴之所,登樓眺望,眾山環抱,近者為觀風台,林木茂蔚;遠者為黔靈山,青山一髮。棲霞、扶風、相寶、南嶽諸峰,羅列左右,大好風光盡覽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下視城郊,早午炊煙裊裊,數十萬人家飯熟時。四時朝暮,風景無限,山城氣象,歷歷可觀。所以文人雅士題詠甚多。現樓內古代真跡石刻、木皿、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朕為一絕,比號稱天下第一長朕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朕還多26個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該聯胸襟開闊,氣魄雄偉,甲秀樓美景於眼前。
甲秀樓書畫藏品
新建的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陳列院,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侗族、彝族[2]、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傳統服飾、手工刺繡品、民間蠟染數百餘件,令人嘆為觀止。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服飾和民族工藝品,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的驕傲。
視頻
貴陽市甲秀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黔行記23:貴陽,觀朱梁碧瓦的甲秀樓],搜狐,2016-01-26
- ↑ 雲南這個地方的彝族習俗為什麼被認為是全國最頂盛的? ,搜狐,201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