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信息
財務信息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財務信息是指以貨幣形式的數據資料為主,結合其他資料,用來表明企業資金運動的狀況及其特徵的經濟信息,也就是企業所擁有經濟資源的流量和存量。相對於財務信息而言,非財務信息是指以非財務資料形式出現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着直接或間接聯繫的各種信息資料。
財務信息指的是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註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反映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財務信息是價值運動及其屬性的一種客觀表達,可以幫助投資者及企業管理者進行合理決策、評估和對未來現金流動的評估,同時也有利於政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及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
企業所披露的財務信息,應當具備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等基本特徵。
財務信息的主要特徵
財務信息的主要特徵有:
(1)財務信息是以貨幣來計量的。財務管理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作.唯有通過貨幣計量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捨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某些細枝末節,概括地反映財務運行過程。這即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也是管理的需要。
(2)財務信息的規範化較強。財務信息規範化,主要體現在表述方式、表述時間與表述內容等三個方面。在我國,有關財務信息的表述方式如會計報表由財政部統一規定並下達。企業應根據有關會計制度規定,並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公布一定時期的財務信息。財務信息的規範化還涉及到有關的會計處理問題。
(3)財務信息具有客觀性。客觀和真實,是財務信息的靈魂。傳統財務會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實務處理必須遵守「客觀原則」,這就決定了它只能記錄和反映確已發生和成為事實的歷史。並通過對會計資料的歸集、積累和整理,以表達一個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弄虛做假,假帳真做,是會計工作的大敵。
(4)財務信息的運用具有廣泛性。凡是和企業有關係的單位和個人,都會運用企業的財務信息。很長時期以來,由於受到各方面政治及經濟因素的影響,除了國家有關機關需要匯總企業的會計報表之外。社會大眾一般不重視財務信息。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財務信息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財務信息的社會化程度,表明了一個社會的經濟開放程度及公眾對國民經濟的介入和關心程度。
(5)財務信息分析的辯證法。在具備廠客觀與真實性的前提下,對財務信息的分析也應當具備辯證的思想。同樣一組數據,鑑於分析角度和分析人員素質的不同,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分析結論。
財務信息是實施財務管理行為的主要依據。沒有對財務信息的科學分析,財務管理人員便無法了解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也就無法實施有效的管理。
財務信息與會計信息的聯繫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細化,新的行業不斷湧現,人們對新的產業不同會計信息的需求,使得會計核算工作更加專業化。而財務在保持價值管理本質特色的同時,則側重於資本的籌措、投放、耗費、回籠、分配等管理工作。因此財務與會計逐漸分離,並承擔了不同的工作內容
會計信息是指會計人員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所提供的會計業務數據和有關資料。財務信息則是以微觀經濟原理為基礎,運用財務管理方法,對財務活動和財務關係及其效率和效果進行分解剖析,從而揭示出企業的各種經濟關係和企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狀況。可見,會計信息是財務信息的前提,財務信息是在會計信息的基礎上,對會計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而形成的信息。財務信息與會計信息之間的聯繫具體表現為:
1.財務信息與會計信息都是主要以微觀信息經濟學為基本原理。在微觀信息經濟學中,信息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具有4個特性:
(1)信息的可共享性。
(2)信息在生產和使用中具有不可分性。
(3)不同一性。作為一種無形的經濟資源的信息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4)對技術的強烈依賴性。財務信息和會計信息作為信息的一種,都具有以上4個基本的特徵。
2.會計信息是財務信息的基礎,是主要的財務信息。因為狹義的會計信息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及其分配等信息,它們本身就反映了企業與所有者、與債權人、與國家、與內部職員的財務關係,所以它們本身就是財務信息,凡是反映財務關係的會計信息同時也是財務信息。之所以說會計信息是財務信息的基礎,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國際上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信息主要是狹義的會計信息,以及在此基礎上生成的若干財務指標,如我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和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目前我國一部分企業中正在試行的一系列財務評價指標都是根據各期有關會計業務數據組合而成的,如果說會計指標是單項的,那麼財務指標絕大多數則是雙項的,它們是複合的會計指標,用以說明經濟活動的質。以上分析表明,會計信息不僅是主要的基本的財務信息,而且把它們進行邏輯的組合又可以派生出財務信息。但是,應該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的財務信息都可以根據會計信息來產生,有許多財務信息是脫離會計信息而獨立存在的。這是財務信息與會計信息的重要區別之一,否則二者就可以完全通用了。
3.財務信息與會計信息都是對企業特定決策和管理有用的信息。會計信息提供的會計數據,連同財務信息提供的財務評價指標和非財務指標,是從同一經濟活動的兩個方面揭示企業存在的問題和蘊含的發展趨向,從而降低財務決策、經營戰略中的非科學和不確定性,共同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
4.兩種信息的使用主體基本相同。財務信息與會計信息的使用主體都是投資人、債權人、經營管理者、政府和社會公眾等。其中一部分會計信息(主要是管理會計信息)和財務信息只供經營管理者使用,而不對外提供。
財務信息與會計信息的區別
1.內容和範圍不同。理論上講,會計信息包括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和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目前所說的會計信息一般指前者),前者主要指財務報告提供的資料,包括對外提供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有關附表,報表附註,財務情況說明書等。後者指管理會計提供的各種預測分析(成本、銷售、利潤及資金需要量等)資料,短期經營決策和長期投資決策的資料,責任會計和全面預算的資料,以及成本控制和存貨管理等資料。我們將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稱為狹義的會計信息,而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提供的全部信息稱為廣義的會計信息。財務信息包括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和運用財務管理方法生成的各種信息,後者如債券和股票的定價,風險和收益分析,財務計劃和資金分析與現金流量分析,財務報表分析,營運資本管理,投資分析,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分析,兼併和收購的財務策略等等,總之是關於融資、投資和資產管理方面的信息。
2.提供信息的主體不同。財務信息提供的主體依財務主體不同而不同。在兩權分離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分為所有者(或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兩個層面。所有者(或出資人)財務的主體是所有者,經營者財務(即平時所說的企業財務)的主體則是會計主體或經營管理者。因此財務信息提供的主體也分別是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而會計信息提供的主體只是會計主體或經營管理者。
3.產生的方法不同。財務信息產生的方法較之會計信息產生的方法更為專業、綜合,不僅運用各種財務模型,還廣泛運用了統計學、經濟學、運籌學、管理學、法學、人文科學等學科。而會計信息是依據對會計報告、比較會計報表等資料,運用簡單的比較分析、因素分析、綜合分析等方法而產生的。
4.產生依據不同。財務信息產生的依據為:
(1)財務會計報表、企業成本費用報表及其他內部報表;
(2)企業外部經濟信息,如股票行情、債券市場行情、重大經濟新聞、對社會經濟和企業經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事件和政策;
(3)全面的統計數據,如產品產量和銷售量的統計數據、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統計數據、企業技術創新統計數據等。而會計信息產生的依據主要是企業採用的會計政策、會計原則、會計方法、會計質量情況以及企業會計核算資料、分期編報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和會計報表附註。
5.時效性不同。由於會計信息受會計準則、制度以及會計學科自身的限制、再加上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會計信息的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它的時效性比較有限。而財務信息所受的約束較少,其信息結果比起會計信息的結果而言,時效性更強,效用更高。
財務信息披露成本的構成分析
財務信息的披露成本是指企業為進行財務信息披露而發生的一切支出項目。財務信息的披露成本主要有以下五種:
1.財務信息的獲取與加工成本
財務信息的獲取與加工成本是指從建立財務信息系統到輸出財務信息所發生的一系列支出。包括:
初始成本——即為建立財務信息系統而發生的費用;
維持成本——即為維持財務信息系統的運轉而發生的費用。
財務信息的獲取與加工成本有兩個特徵:首先,初始成本一般高於維持成本。其次,維持成本不穩定。在會計制度發生變化時,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要發生相應的支出,這時的維持成本相對較高。
2.競爭劣勢成本
競爭劣勢成本是指競爭對手或合作單位利用企業披露的財務信息,調整經營策略或談判策略,從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所引起的成本。這種成本可以用企業市場份額的減少作為衡量標準。它所涉及的敏感性財務信息主要有研究與開發費用、市場開拓費用與營銷預算、產品成本結構、人力資源開發開支等。目前,如何既能滿足投資者分析決策信息的需求,同時又使企業不因此而泄露其商業秘密,這是企業財務信息披露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3.行為管束成本
行為管束成本是指由於對未來財務狀況的預測性披露而使管理者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可分為:
因企業未能實現預測目標而造成投資者及其他財務信息使用者對企業不信任,從而產生的失信成本。這可以用企業股票價格的下跌、企業債券信用等級的下降等來衡量。
因企業為了實現短期的預測目標,而放棄對企業長期發展有利但對短期目標不利的投資方案所產生的機會成本。它可用兩種投資方案下的淨收益對比來衡量。
4.訴訟成本
它是指由於財務信息的披露給企業管理當局帶來法律訴訟所產生的成本。由於訴訟成本的存在,企業管理當局在進行財務信息披露時會採取謹慎的態度,儘量較少披露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這就會使得企業管理當局在財務信息的披露上採用一種消極的態度。
例如對盈利預測信息的披露,我國在股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準則中規定:若年度實際經營結果與盈利預測存在重大差異,應對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與說明;若實際經營結果與盈利預測的差異達到20%,證監會將對此進行調查。所以我國上市公司對盈利預測信息的披露除強制性披露外,一般都不再進行追加披露。
5.政治成本
企業在會計報表上顯示出其利潤水平高於其他企業,政府往往會考慮其利潤水平是否合理。如若政府認為該企業存在「超額利潤」,他們經常會採用一些行政手段(例如稅收征管)來將超額的部分進行平均化,讓超額的部分在不同主體間進行分享。這樣企業會因為財務信息的披露而承受「超額」的社會負擔(如稅收負擔),這種負擔可稱之為政治成本。政治成本的存在顯然會使企業在披露財務信息時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比如企業會減少有關財務信息的披露。這一點已經在我國的企業中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例如有一些經營較好的企業,為避免合法稅負外的政府有關部門的非法攤派,他們在進行財務信息的披露時,採用少報、延期遞送報表、刪減有關內容等方法來儘量減少或扭曲其財務信息的披露。
影響財務信息披露成本的因素
在企業經營活動越來越複雜和股東對財務信息的期望越來越高的今天,如何確定財務信息披露的尺度,已成為會計實務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財務信息的披露是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以下因素影響着披露內容的確定,並進而影響着財務信息的披露成本。
1.市場運作效率的高低
如果市場的效率很高,企業經營的任何信息都能及時地從股市的變化中反映出來,那麼對財務信息的披露可能要求不會太高。反之,如果市場的效率較低,那麼為了減少財務信息在管理層和投資者之間的不均衡分布,以消除無效代理,則需要加大財務信息的披露。這樣一來,披露成本自然也會提高。
2.企業角色的轉變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這一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在傳統微觀經濟學理論中,企業的唯一職能就是創造儘可能多的利潤。但是,在現代產權經濟學中,企業是一個社會組織,它的職能是在不破壞他人產權的條件下尋求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有些非經濟事項也需要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揭示,如環保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等。這些信息看似與企業的業務無關,但對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卻大有用處。
3.新興經濟業務的發展
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和知識經濟的飛速推進,企業的經濟業務也日趨複雜。目前,像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知識產權信息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這樣,信息披露量的加大相應地也要求提高披露成本。
財務信息的作用
財務信息幫助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並進行投資決策,其質量直接影響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對企業財務信息的利用是企業財務信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利用好企業財務信息才能切實發揮企業財務信息的「晴雨表」和「預警器」的作用。分析企業財務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採取「比較法」,即進行縱向的比較和橫向的比較。縱向的比較主要是企業自身從歷史到現在的發展順序比較;橫向的比較則是和國內先進的企業、世界一流的企業和行業領軍的企業比較,看看差距在哪。財務信息,指結合其他資料,用來及其特徵的經濟信息。非財務信息是指以非財務資料形式出現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着直接或間接聯繫的各種信息資料。
財務信息使用者
財務信息使用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日常經營活動管理及制定公司戰略決策的內部管理人員,另一類為利用會計信息做出各項決策的外部人員,如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機關等。
這兩類信息使用者對財務信息都有需求,但兩者需求重點不一樣。內部管理人員更多需要的是管理會計信息,外部人員需求的更多是財務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財務信息失真
財務信息失真是會計信息大致能反映真實經營情況,並在一定程度的範圍內有所偏差的現象。具體行為表現是在符合與財務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則制度的大前提下,對現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
財務信息失真產生的原因在於一方面財務信息生產者與財務信息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關係,另一方面,迫於投資者、債權人和政府的壓力,企業會粉飾財務信息來迎合外界的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企業價值評估必須依靠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才能進行,由於財務信息失真,必然導致評估結果無法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