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文昌閣
貴陽文昌閣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武勝門(俗稱老東門)月城內,是明清貴陽城的「九門四閣」之一「九門四閣」指的是明清貴陽城的9座城門和4座著名樓閣,其中「四閣」分別為文昌閣、玉皇閣、靈官閣和皇經閣。除文昌閣外,其餘建築如今均已不存。[1]。高17.25米,共3層,從上至下分別供奉魁星、文昌帝君和武安王(關羽)。其不等邊九角形的造型在貴州省內僅有兩例,中國境內也極為少見。
目錄
介紹
樓閣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建成後屢遭損毀,經歷過多次重修,民國時期一度被用作駐軍場所和秘密監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被學校、工廠和民居占用,直到1983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維修,1988年對外開放。文昌閣於2006年5月25日與甲秀樓一同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明清時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鎮遠侯顧成、都指揮馬燁興建貴陽城,設城門5座,武勝門為東門。據萬曆《貴州通志》記載,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文昌閣建於東門月城內。
文昌閣曾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被毀,此後經歷數次重修。最初擬由時任雲貴總督卞三元主持,但卞三元不久後即卸任,最終由其繼任者甘文焜、貴州巡撫佟鳳彩於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歷時7月後落成。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撫衛既齊、布政使董安國、按察使丹達禮、參政陸祚蕃、知府時騰蛟重修。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經略張廣泗重修。乾隆六年(1741年),布政使陳德榮重修。嘉慶四年(1799年),郡人張大學等人重修,左右增設殿宇房屋,並在重修碑記中開列八項禁條加以保護。嘉慶二十三年(1818)秋發生地震,文昌閣樓體傾斜、牆垣倒塌,張大學又於道光元年(1821年)主持修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巡撫賀長齡重修。
參考文獻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陽市南明區委員會 (編). 南明文史資料選輯 第二十輯. 內部資料. 2002-09: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