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戰
《谷戰》旨在闡述山谷地帶作戰如何擇地安營布陣問題。《谷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
它認為,凡是途經山地而與敵交戰時,必須選擇地勢險要且有水草可資利用的谷地安營布陣,這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絕山依谷」,是孫子提出的在山地條件下行軍作戰選擇地形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其意思是,部隊在山地作戰,必須沿着山谷行進,依傍谷地安營布陣。實際上,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常被兵家所採用的作戰指導原則。
目錄
原文
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谷,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則勝。法曰:「絕山依谷。」①後漢②將馬援③為隴西太守,三降羌④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援將四千餘 人擊之,至氐道縣⑤。羌在山上,援軍據便地⑥,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外,諸種萬餘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敗焉。
注釋
①絕山依谷: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進,依傍溪谷設陣。
絕,橫渡,穿越;依,依傍,憑藉。
②後漢:即東漢。
③馬援:東漢名將。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本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後裔,其先世以奢封號「馬服君」而改趙姓為馬姓。王莽執政時期,曾任新城太尹(太守),莽敗,依附於割據隴西的隗囂,後歸劉秀。他在東漢朝廷任將二十二年,曾參加北擊匈奴、烏桓,西平隗囂、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戰爭,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
④三降羌:史載原作「參狼羌」,《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時而改「狼」為「降」。參,同「三」。參狼羌,即漢代時羌族的一種,主要分布於武都郡(今甘肅武都地區),故又稱武都羌。 ⑤氏道縣:西漢置。故址在今甘肅禮縣西北。
⑥便地:謂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2]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