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谢艾 (xie ai)(301年-353年),凉州敦煌人,十六国时期前凉将领。儒生出身,官至酒泉太守、福禄县侯。史载其文武兼备,受到前凉国君张重华的赏识。曾三次以少胜多,击败后赵名将麻秋,迫使石虎放弃灭亡前凉的企图。永和九年(353年),张重华病逝,谢艾被篡位的张祚诛杀。著有《谢艾集》。

谢艾
出生 301年
国籍 前凉
职业 前凉将领、儒生
知名于 三次击败后赵大军
知名作品 《谢艾集》



目录

人物生平

大败赵军

谢艾初任主簿。永和二年(346年),前凉文王张骏去世,其子桓王张重华继位。后赵皇帝石虎派遣大将麻秋王擢孙伏都等率军攻打前凉,企图并吞河陇,一统北方。麻秋接连攻克武街、金城,兵锋直指前凉都城姑臧。面对强敌,张重华命征南将军裴恒屯兵广武,抵御赵军。

裴恒在广武修筑壁垒,想用持久战把赵军拖垮。牧府相司马张耽向张重华举荐谢艾,说谢艾文武兼备,又懂得战略,如果让他担任军事统帅,必定能击败赵军。

张重华于是召见谢艾,询问他抵御赵军的办法,谢艾请求给他七千兵众,一定能击败赵军。张重华非常高兴,任命谢艾为中坚将军,配给他步兵、骑兵五千人,让他去攻打麻秋。谢艾带领军队出振武,夜里有两只猫头鹰在军营中呜叫,谢艾说:"玩六博棋时,得到饰有猫头鹰图案棋子的人获胜。如今猫头鹰在军营中呜叫,这是战胜敌人的征兆。"于是就进军与赵军交战,大败赵军,斩首五千多人。张重华封谢艾为福禄伯。

儒将扬威

永和三年(347年)四月,石虎派麻秋再度西征,围攻前凉的战略要地枹罕。石虎又任命中书监石宁为征西将军,率领并州、司州的军队二万多人作为麻秋的后继部队。张重华的部将宋秦等人率领二万多户人家向后赵投降。但枹罕在前凉将领张璩等人的据守下,击退了麻秋的进攻,麻秋退保大夏。

张重华任命谢艾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率领步兵、骑兵三万人进军临河。麻秋也率三万兵马迎战。谢艾乘坐轻便的小马车,戴着白色便帽,击鼓前进。麻秋远远望见,愤怒地说:"谢艾是年轻书生,如此穿着,这是轻视我。" 于是就命令装备黑色矛的三千龙骧兵驰马攻打他,跟随在谢艾周围的兵众大为惊忧。左战帅李伟劝谢艾应该骑马作战,谢艾不听,下车以后,坐在交椅上,指挥部署,赵军以为有伏兵,因害怕不敢再前进。别将张瑁率兵从小路截断赵军的后路,赵军兵退,谢艾乘势进攻,于是大败赵军,斩杀赵军将领杜勋、汲鱼,俘虏斩杀的有兵众一万三千多人,麻秋单身匹马逃奔大夏。 谢艾因功升任为太府左长史,进封福禄县伯,食邑五千户,赐帛八千匹。

永和三年(347年)五月,麻秋在枹罕又聚集十二万大军,与石宁进兵屯驻河内(《资治通鉴》作河南),企图再次反攻。他派遣王擢为先锋,侵占晋兴、广武、武街,越洪池岭,军锋抵达曲柳,逼近姑臧。张重华决定亲自出征抵御,被谢艾、别驾从事索遐所劝阻。张重华于是任命谢艾为使持节、都督征讨诸军事、行卫将军,任命索遐为军正将军,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前去抵御赵军。 前凉别将杨康在沙阜打败刘宁,刘宁后退驻扎在金城。

永和三年(347年)七月,石虎又派征西将军孙伏都、将军刘浑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人与麻秋的军队会合,长驱直入,渡过黄河,攻打前凉,屯军长最(地名)。 谢艾屯军于神鸟(地名),王擢与谢艾的前锋部队交战,王擢兵败,逃回黄河以南。八月初三日,谢艾进军攻打麻秋,大败麻秋,麻秋逃回金城。谢艾班师返回,讨伐反叛的敌虏斯骨真等一万多个部落,将其击败 ,斩首一千多人,俘虏二千八百人,夺得牛羊十万余头。

谢艾因为枹罕之战的功劳,在张重华面前很受宠,周围的人对此很妒忌,就说坏话诬陷他。张重华因此把他调离出去,担任酒泉太守。 在此期间,谢艾主持修建了酒泉钟鼓楼,作为巡逻、报时、防寇报警之用。

忠臣被杀

永和九年(353年)十月,张重华病重,张重华的太子张耀灵年方十岁。张重华庶兄长宁侯张祚趁机谋夺权位,与张重华的宠臣赵长、尉缉相勾结,祸乱朝政。谢艾为此深为忧虑,上疏张重华,建议驱逐张祚、赵长等人,并自请回武威。十一月初十日,张重华亲手写下命令征召谢艾回朝,担任卫将军,监察中外诸军事,并辅佐朝政。然而,张祚、赵长等人将手令隐藏起来而不加以公布。 十一月十八日,张重华去世,张曜灵继位,赵长等人假传张重华遗命,让张祚出任都督中外诸军事、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

同年十二月,张祚篡位,废黜张耀灵,并诛杀谢艾。

个人著作

谢艾文武兼备,除善于用兵外,还著有《谢艾集》,共八卷。北凉哀王沮渠牧犍在位时,曾向南朝宋贡献方物,其中就有《谢艾集》。此书直到唐朝初年仍然存世,魏徵编撰《隋书·经籍志》时,著录此书。

历史评价

张耽:"主簿谢艾,兼资文武,明识兵略,若授以斧钺,委以专征,必能折冲御侮,歼殄凶类。"

索遐:"左长史谢艾,文武兼资,国之方邵"

郑艺:"运筹决胜,荀攸可比于良平。仗钺祓威,谢艾足同于方召。"

蔡东藩《两晋演义》:"谢艾,智力过人。"

史籍记载

《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