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谒岳坟》是一首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中国代表人物:徐志摩、北岛、顾城、海子等。

谒岳坟

目录

当代诗歌散文化问题

诗歌与散文类文本在古代中国便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其中词、曲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是格律化诗歌散文[1]化的明显结果,漫长的平行与相互作用过程中,古典诗歌[2]以独特的生命力维持了文体的独立。上个世纪初,西方文化文学的传入引进极大地改变了二者的平行状态,一个明显结果是“白话诗”的产生。但在进程中“传统”的强大融化功能使白话诗仍然没有全盘西化,双方“妥协”的结晶是中国式的散文诗。散文诗在中国的产生、延续和发展也是欲将中外古今合而为一的实践过程,在吸取东方思想、抒情传统(风赋骚曲等)和发挥格律诗特色的同时,可较好地将思诗、史事、志情有机接合(就此而言散文诗在中国百年来的实践仍不乐观)。

在这个信息共享,文化公共,文学被动于流行文化、现实经验大同及写作资源的微利时代背景中,它的泛滥体现诗人精神生活的某些失重的变化轨迹,表示在现时、通俗、消费享乐中徘徊的诗歌大众的精神界的虚空,也呈示出诗人与诗歌正失去对想像力和语言的追求,文学信念、艺术理想和思想境界正被复杂多样的信息与消费时代抹平,这已是令人堪忧的事实。亦是一个短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然危机通常也就等于新的开始的可能,换言之,既然诗歌中散文因素的引入本身就带有一种“反”的动机,当诗歌散文化成为模式化,从规律上讲新的“反”的发生亦将是必然,虽然不能预定这种新的发生的方式、程度、结果与时间。由此,我们仍可保持足够的乐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