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调胃承气汤

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

调胃承气汤(中药方剂)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惬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于症轻而体弱者。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调胃承气汤

功能:治伤寒不恶寒但热

出处:《伤寒论

功用:缓下热结

方剂介绍

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处方

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硝15克

功能主治

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注意

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

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1]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结膜炎,又有用于治疗传染性软疣衄血等病症。例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治疗邪羁阳明、热结旁流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先以1剂煎服,后取2剂同煎保留灌肠。

结果。服药后3小时泻二次臭秽便,次日热退神清,诸症霍然而解,再以清热、养阴,和胃之剂善后(《江西中医药》1983年第2期)。

流行性结膜炎

本方治疗。先将甘草煎汤,浸泡大黄,去渣取汁,加入芒硝烊冲服。

结果:服药1剂,大便3次,目痛大减,目眵亦少,焙膜充血减轻,病势十去其七,原方去芒硝,加夏枯草、白菊花、桑叶等. 4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7期)。

传染性软疣

本方加板蓝根、地肤子治疗。

结果:服药3剂,泻稀便数次,丘疹明显减退,诸症亦减,惟尚有皮肤瘙痒;以原方减量服之,3剂后,诸症悉除,丘疹尽退而愈。观察半年无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7期)。

衄血

本方加知母、生石膏、生地、玄参、白芍治疗。患者曾用止血药,输血4次,均无效。结果:服药3剂,鼻血减去十之七八;原方续服3剂,鼻血止;再用原方加淮山药、麦冬,续进3剂,精神、食欲俱好。1月后复查,未再出血(《新中医》1983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以燥、实为主,痞、满不甚的病症。方由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而成。方中重用芒硝,主要针对燥、实之结,而配以甘草甘缓和中;攻下之中兼以和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大便干结不下、腹满痛拒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热盛者,加知母、石膏,血热妄行者,加生地、白茅根、藕节;风热在上者,加桑叶、白菊花;腹胀满甚者,加枳壳、厚朴;有瘀血者加丹皮,桃仁、赤芍。 本方泻下作用颇强,孕妇、产妇、年老体弱及病后伤津、亡血者均应慎用。得效即止。不可过用,以免伤正。[2]

相关视频链接

参考资料

  1. 中药方剂《调胃承气汤》中医世家
  2. 调胃承气汤2014-01-14 学中医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