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札記
作品欣賞
一
去年的一期《蓮池》,登了莫言作的一篇小說,題為《民間音樂》。我讀過後,覺得寫得不錯。他寫一個小瞎子,好樂器,天黑到達一個小鎮,為一女店主收留。女店主想利用他的音樂天才,作為店堂一種生財之道。小瞎子不願意,很悲哀,一個人又向遠方走去了。事情雖不甚典型,但也反映當前農村集鎮的一些生活風貌,以及從事商業的人們的一些心理變化。小說的寫法,有些歐化,基本上還是現實主義的。主題有些藝術至上的味道,小說的氣氛,還是不同一般的,小瞎子的形象,有些飄飄欲仙的空靈之感。
二
從今年四月號《小說選刊》讀李杭育作《沙灶遺風》。
小說寫一民間畫屋工,穿插與女店主相戀情節,也寫到此地特殊風光及鄉俗。主題為農民富裕了,要改變舊生活,父子兩代的矛盾。仍為「五四」以來農村小說寫法。從中可看到魯迅、茅盾等所開創的,表現農村題材的現實主義傳統。這一傳統,在新一代作者中,仍被尊重、繼承、發揚,甚可喜也。小說氣韻沉厚,無浮誇不實譁眾取寵之弊。十分吸引人,讀後有美感,有餘味。因知生活深厚之作,自可鑿鑿在人耳目,招人喜愛。非那些搔首弄姿,打情罵俏之所謂言情小說,可以相提並論也。目前文藝刊物,多有那些廉價之作,數量雖多,無關文壇之繁榮。
此篇去年得獎。
三
近年評獎之風盛行,全國各省市所有期刊,爭先恐後地舉行。其對創作之作用,利弊兩方面,究竟如何,尚不甚了了。然有一點甚明:創作的收穫,是評獎的基礎;不能說,有了評獎,才有了好收穫。如果是這樣,評獎未興起之前,亦時有好作品問世,則不得其解矣。封建社會,有了科舉制度,然後才有狀元。然其所取,非必真正之人才,是例行故事,不能與小說評獎同日而語。今有人認為近年之有佳作,乃評獎之結果,並有人把每年全國得獎之前三名,擬之為「狀元、榜眼、探花」。此不只顛到本末,實不倫不類之甚矣。
四
在本年四月號《萌芽》上,讀關鴻作《哦,神奇的指揮棒》。小說寫一個青年樂隊指揮,在一次匯報演出時的情景。
兼寫了青年作家、美術家成名道路上的不正之風。小說語言流暢明快,結構簡潔。時有諷刺,亦不露淺薄。
近來閱讀小說,發見當代青年作家,對西洋音樂的愛好,這一方面的知識,較之我們這一代,濃厚豐富。當然有的作品,寫音樂只是作為點綴,或賣弄知識。但總的說來,是時代不同的結果。我們這一代,在從事創作之初,革命的主題,是反封建和反帝國主義。革命帶有啟蒙的性質,口號是到民間去,到農村去。小說所表現的主要是農民。作家所追求、所熟悉的是民間音樂。作家無暇去研究、接觸、欣賞西洋的音樂,作品也不需要這方面的描寫和內容。
近年隨着開放政策,隨着電影、電視的普及,接觸西洋文化的機會,比過去增多。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反映,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這種題材的小說,它的讀者,當前恐怕還只能是在城市,不在農村。農民所喜愛的,恐怕還是民族的藝術,民間的音樂。農民對於文學藝術的愛好,不會像對物質生活,改變得那樣快,是可以斷言的。
五
去年讀了汪曾祺的一篇《故里三陳》,分三個小故事。我很喜歡讀這樣的小說,省時省力,而得到的享受,得到的東西並不少。它是中國的傳統寫法,外國作家亦時有之。它好像是紀事,其實是小說。情節雖簡單,結尾之處,作者常有驚人之筆,使人清醒。有人以為小說,貴在情節複雜或性格複雜,實在是誤人子弟。情節不在複雜,而在真實。真情節能動人,假情節使人厭。寧可讀一個有人生啟發的真情節,不願讀十個沒有血肉的假情節。
我晚年所作小說,多用真人真事,真見聞,真感情。平鋪直敘,從無意編故事,造情節。但我這種小說,卻是紀事,不是小說。強加小說之名,為的是避免無謂糾紛。所以不能與汪君小說相比。
六
古華寫的《九十九堆禮俗》中,有一個寡婦叫楊梅姐;李杭育寫的《沙灶遺風》中,有一個寡婦叫桂鳳;張賢亮寫的《綠化樹》中,有一個「寡婦」叫馬纓花。(這篇小說,目前我還只讀了一半。)楊梅姐是小說的主角,桂鳳是小說的配角,馬纓花是小說中的重要人物。
我讀小說很少,在不長的時間裡,在當代農村題材小說中,遇到了三個寡婦。難道是作家們對寡居的婦女,有特殊的感情?或是像俗話說的「寡婦門前是非多」,好做文章?當然都不是。
這是和長期以來,在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農村生活里,寡婦所處的社會地位,她們生活的特殊困難,她們為了適應這種地位所鍛煉成的性格特點,吸引了我們的作家。作家們都用同情的、近乎人道主義的態度去描寫了她們。楊梅姐身上有風情,馬纓花的風情更強烈些,楊梅姐並在似夢非夢的情況下,被露骨的、帶有刺激性的描寫過。桂鳳則寫得有節制、有拘束,沒有肯放手去寫,並急轉直下,在小說結尾,成為對過去了的時代,唱輓歌的人物。
七
張賢亮的中篇小說《綠化樹》,這一期《小說選刊》只登了一半,我用兩天時間讀完了。作者的經歷、學識,文學的修養,對事業的嚴肅性,都是當前不可多得的。
他的小說,受歐美、尤其是俄羅斯文學影響較重,時有普希金、果戈理、高爾基的創作精神,流露其間。開頭一段,車夫所唱民歌,與大自然的協調,結合主人公的感嘆,三方面交相激揚,其神韻,達到了使人驚心動魄,迴腸盪氣的效果。
馬纓花這一人物寫得很好,從中更可看到普希金、梅里美、高爾基人物創造的神髓。描寫她的形象那一節,用筆自是不凡。
作者說這部小說,所得啟示,與《資本論》有關,然從所讀章節,實在還沒有看出這一點。等看完以後再說罷。
八
為人、處世、寫文章,都有拘謹和開放兩途。有人寫小說,總是顯得局面小,意境、人物、故事,都好像有一個小圍牆,突展不開,這就是一個缺點。有的人展開了,有時又漫無邊際,使人物、故事不得集中,主題不得突出,這也是一個缺點。生活基礎大,積累雄厚,寫作時就能夠觸類旁通,頭頭是道。到處能夠觸景生情,因情見色,隨意點化,無不成趣。如果生活的積累,還不到這種程度,文筆方面,雖有開放之長,也會產生流弊。量體裁衣,揚長避短,就不如先寫些短小的作品。等到生活進一步豐富了,再寫較長的作品,發揮自己的所長,自然就能相得益彰。
去年讀了鐵凝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有這樣一點意思。
本想見面時和她談談,供她參考,但一直沒有機會,就先記在這裡,備遺忘吧!
1984年4月14日寫訖[1]
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後更名孫樹勛,筆名有孫犁、力編、縱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孫芸夫、耕堂、芸齋、姜化、庸廬、時限等,河北安平人,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中國現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1940年代發表的文集《白洋淀紀事》是其代表作。1950年代又發表了《鐵木前傳》、《風雲初記》等作品。2002年7月11日晨六點病逝於天津,終年89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