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讀信·讀書·讀人生(彭明吉)

讀信·讀書·讀人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讀信·讀書·讀人生》中國當代作家彭明吉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讀信·讀書·讀人生

古人云:「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歷代顯貴政要、志士仁人、學問大家中,不少是憑刻苦讀書而後功成名就的。

近日無事,在書房翻閱資料,幾封與讀書有關的信件引起了我的注意。見信如見人。看其當年書信,觀其今日狀態,憶本人與他們的交往,不禁欣慰有加。

讀書使她走出大山

1994年,我因工作聯繫宜昌市18個貧困鄉之一的栗子坪鄉,認領了大山深處黃大安的女兒黃青華,從此幫扶她從小學二年級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十一年內,小青華幾乎每到年底都要寫信向我匯報學習情況。她初中即將畢業時,寫給我的信如下: 尊敬的彭伯伯: 您好!非常感謝您又給我那麼多錢。聽楊老師說,是給我交今年學費的,我非常感激。

一轉眼,我就要初中畢業了,從小學二年級一直到現在,您一直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幫助我,我和我的父母都非常感謝您,也使我更有勇氣來克服困難,努力學習。

初中畢業後,我想繼續讀書。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如果一輩子住在山裡,真是虧了。說句實話,我不願種田,我經常跟着父母到田裡勞動,幾乎嘗盡了各種勞動的滋味,的確很苦。農民一年到頭臉朝黃土背朝天,在田裡勞作,雖然有豐收的喜悅,但是人特別辛苦。我會永遠記住班主任楊老師的話:「大山裡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只有一條路——發奮讀書。」

告訴您一個好消息:今年「5.4」青年節,我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祝您全家幸福,工作順利!敬禮!

黃青華

2001 年7月14日

1995年春,我牽頭團縣委、縣婦聯、縣教育局組織了一次「百名山區孩子看縣城」的公益活動,剛上小學三年級的青華也在其中,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山,來到縣城小溪塔。記得我還帶她到東湖路臨時搭起的商業街上,給她買了一套新衣服,縣電視台給她錄了像,作了報道。她明亮的眸子、新奇的眼神告訴我:這是她第一次來到縣城,看到了山外的世界。

2004年7月,青華讀完高中,儘管沒去讀大學,但也是她們黃氏家族中的第一個高中生、村子裡唯一的女秀才。

此時的青華,懷揣夢想,決心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闖一闖。她心大志大,首選的目的地就是中國的大上海。

2007年3月,她約了高中同學陳玉珍到了上海,受聘在閔行區一家大型超市當營業員,憑着聰明和辦事認真負責她很快成為收銀員,後又升為倉庫管理員。在上海打拚的7年裡,她和同伴合租住房,成為服務大上海的一員。休息時,她愛到南京路逛繁華的商業街,到外灘看黃埔江上的夜景,望東方明珠和林立的高樓。

然而,面對眼前的花花世界,青華陷入了沉思。她越來越感到:這寸土寸金的上海,不是她的久留之地。如果長期呆在上海,她只能租住在蝸居里。機會終於來了,她在互聯網上遇到在新疆部隊當兵的河南小伙王博,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到相戀。2013年底,她毅然離開上海,到了烏魯木齊,找到一份穩定工作,購置了新房,與王博結婚,有了一個安定的幸福家庭。

2014年國慶假期,青華帶着新婚丈夫回下堡坪探親,兩人還專程來到小溪塔登門看我,對我過去給她的幫助再次表示感謝。望着一對新人,我為他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想,真正幫助她走出大山的不是我,而是她的班主任楊老師那句深情的囑咐:「大山裡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只有一條路——發奮讀書。」

讀書助他改變命運

明吉叔: 您好!好久沒見面了,甚為想念!

由於工作的性質不同,加上整日忙碌,難得相見。既是偶爾回大中壩老家,也是來去匆匆,未曾在小溪塔停留到您家中拜訪,深為抱歉!

最近收到您的大作《歲月影痕》,甚為高興。《歲月影痕》中的文章及照片,雖然展示的是您的人生經歷,但我讀來倍感親切,也勾起我青少年時的回憶,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是啊,在大中壩老家,我也有如您一樣的生活經歷:有苦難童年灑下的淚水,有不堪生活重負留下的艱辛,有勤奮苦鬥從鄉間田坎上走出來的腳印。小時候,我的婆婆正是以您為榜樣,經常教育我刻苦學習。長大後,我也是靠着勤奮苦鬥,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歲月真是不饒人,想不到您也退休了。您退休後還在發揮作用,成立了「劉德芳民間藝術研究會」,做了那麼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真為您感到驕傲!今後若有相會,定到您家中拜訪!也歡迎您到華師大來玩。

衷心祝您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致禮!

愚侄 宗武

2009年2月22日

宗武與我同為分鄉大中壩人,我住河東的彭家院子,他住對面的河西坪。他比我小八歲,我們沾點親戚,他叫我叔。 宗武讀完中學回鄉務農,憑着他的才幹和勤懇,從生產隊幹部做起,很快被提拔為河西坪大隊黨支部書記,工作十分出色,後被推薦上了大學,翻開了他人生新的一頁。 一位哲人說過:「找到金子的人,往往是走得更遠的。」宗武由一個大隊書記成為華中師範大學一名大學生後,這個生長在黃柏河邊的青年,像一條魚兒游進了知識的海洋,張開雙臂,如饑似渴,盡情地暢遊,也像一個尋寶人,在書本的富礦中拚命掘金。他白天上課,晚上挑燈夜讀,周末和節假日一頭扎進圖書館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的寒來暑往,他用多於別人幾倍的努力和付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於1978年8月畢業於華師政治教育系(現為華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因其品學兼優,留校任教。他從助教開始,靠着自己的努力拚搏,一步步登上了大學教授的寶座,成為有着重要影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專家。 宗武在紮根華師40餘年的教學生涯中,長期擔任教研室主任、學校教學委員會委員,主要講授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毛澤東思想概論和中國近代史綱要。1996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講授碩士研究生課程。2007年開始擔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碩士點負責人,招收並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思想專題研究、中共黨史人物研究等課程。同年任全國高校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團隊主要成員,教育部中國近現代綱要「精彩一門課」(第六章)主講人,曾獲湖北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華中師範大學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多項教學優秀成果獎。出版著作與教材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2022年6月,他的新著《守正與創新》正式出版發行,有專家稱「此書是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在職行政幹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書籍」。該書也真實記錄了宗武先生紮根華師辛苦耕耘、拼搏與奉獻。 這個走路走得更遠的人,用拼搏改變了人生命運,他不僅找到了金子,而他本身就是一塊金子,註定放到哪裡都會發光。 兄弟同圓大學夢

1997年8月,宜昌縣爆出一大新聞,小溪塔鎮一農家婦女靠種田養豬,供養兩個兒子讀書,兄弟雙雙考取重點大學:哥哥龔安龍被我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錄取,弟弟龔安華考取華中師範大學。消息傳開,人們無不稱讚龔家養育了一雙優秀的兒子,並為龔家兄弟有出息感到驕傲。

1998年3月21日、27日我分別收到兩位大學生給我的來信。哥哥龔安龍的來信是:

尊敬的彭書記: 您好!得知母親在您和縣裡其他領導的關照下,被評為宜昌縣首屆「十佳母親」,我非常高興,同時對您及其他領導非常感激。

我和弟弟從小就生長在縣領導的關懷下,生長在全縣人民的撫育下,我們已經感到十分滿足。我們努力讀書,奮發向上,一方面為了圓自己的大學夢,另一方面為了報答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為振興家鄉、報效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去年臘月,我們家已經得到了您和縣總工會畢主席等領導送來的溫暖,今年您們再次給我們全家送來關懷,我們真是感激不盡。我和弟弟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書生,卻得到了您們如此的關懷和幫助,我們當永生不忘。我們一定會努力學習,不忘家鄉,將來如有可能,我一定會回到家鄉,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力量,以回報您們的關懷之情,回報家鄉的養育之恩。

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心!

敬禮!

龔安龍

1998年3月27日

弟弟龔安華的來信是: 彭書記: 您好!我懷着激動的心情給您寫這封信。前幾天,我從家信中得知我母親被評為宜昌縣首屆「十佳母親」,真是激動不已。

心想,若沒有縣委、縣政府領導的支持和關心,這個榮譽的光環是不會戴在我母親頭上的。讀了父親寫的「母親的心愿」,我感動得落淚了。我深深知道,像我母親這樣勤勞、樸實、善良的勞動婦女又何止千萬,然而她與別人不同之處就是有縣裡領導的關懷,助她成功地哺育了我兄弟兩個大學生。我知道這是我們兄弟的驕傲!也是我們父母的驕傲,更是我們縣的驕傲!但在這成功的背後,又有多少培養我們的師長在用期盼的眼光看着我們!我們又怎麼沒有理由來感謝您們多年來的辛苦培養呢?

去年寒假期間,縣委、縣婦聯、縣總工會的領導們來看我們,您也是其中一位。更讓我們感謝的是您們還送來了那麼多的慰問品,您還為我們捐助了現金,令我們更感黨的關懷和溫暖。對助人為樂,體察群眾疾苦的善舉,我代表全家人向您表示衷心感謝!

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爭取做一名優秀的大學生,將來為建設宜昌而貢獻一份力量,以報答全縣人民的養育之恩!

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龔安華

1998年3月21日

兩封來信的時間均為1998年3月8號以後。原來是在紀念「3.8」婦女節時,他們的母親趙秀蘭被評為宜昌縣首屆「十佳母親」,兄弟二人從家信中得知消息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信與我,對縣委、政府及工會組織表示感謝。然而,我卻覺得,組織上的關心和幫助只能是道義上的,是微不足道的,而真正應該感謝的是他們的父母。特別是他們那位勤勞、善良、堅強、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他們的父親龔道榮在縣生資公司工作,每月微薄的工資,除去家庭開支,所剩無幾。母親在農村老家種田,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全靠種柑桔和養豬,兩畝田柑桔的種管收、餵養生豬、操持家務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趙秀蘭的肩上。那些年月,她幾乎是每天起早摸黑,穿行在豬圈和桔園之間。她的心愿只有一個,再貧再困,再苦再累,也要用自己的力量,供養兩個孩子讀完高中,進入大學。

為人父母,孩子會讀書是最大的幸福。母親的心血和汗水終於換得幸福的回報。1997年8月,雙喜臨門,安龍、安華雙雙考取了重點大學,哥哥清華,弟弟華師。

他們母親的事跡在全縣迅速傳開,成為全縣婦女學習的榜樣。正是這樣,趙秀蘭被評為宜昌縣首屆「十佳母親」,縣婦聯發文號召全縣廣大農村婦女向她學習。

重讀兄弟兩人的來信,勾起我的很多回憶,於是就想聯繫龔氏兄弟。然而世事變遷,25年了,他們的父親,早已退休,多方打聽無果。住在獅子山下的好友楊建章,幫我聯繫小溪塔街辦相關同志在鄢家河尋找,我還托親戚在鄢家打聽,回話都讓我失望。正在我想放棄時,有人提醒我,何不到三峽高中打聽打聽。最後通過老校長易仁榮,聯繫到三峽高中一位負責校史工作的老師,找到了龔安龍的相關信息及北京的電話。

當我撥通電話,耳邊傳來安龍聲音的那一刻,心裡不知有多高興。安龍好!終於找到你了!原來是我將他的老家地址記錯了,不是鄢家河,而是岩花村。安龍鄉音未改,交談中,始終是那麼熱情、真誠,且有問必答。

是龍,終將游向大海。龔安龍,這條從岩花山溝里飛出的龍,在科技的海洋里盡顯神威。

哥哥安龍在清華大學力學系讀完流體力學專業本科後,又攻讀了碩士學位,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工作。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氣力學專業研究員,在國內外期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著作一部,曾獲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金牌班組長」等榮譽和獎勵。

這裡要特別說說他的著作《高超聲速空氣動力設計與評估方法》。這部由楊雲軍、龔安龍、白鵬三人統稿編寫的長達63萬字的大部頭科技專著,納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發行。下面摘取序言中的幾段文字:

「高超聲速飛行器具有快速到達全球打擊、強突防等顯著的軍事優勢,具備改變戰爭遊戲規則潛力,因而成為世界各國航空航天研究的重點。」

「本書由一線的氣動專業團隊編寫,集中展現了當前我國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凝聚了航天氣動人智慧的結晶。」

「高超聲速理論方法與工程問題的有機結合,集中體現了本書系統性、前瞻性、原創性與實用性的特色。本技術專著的出版,將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和寶貴經驗總結並固化下來,建立了基礎研究和工程運用的橋樑,為廣大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了一本科學、系統、全面的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技術參考書,藉以助力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創新發展。」

弟弟安華2001年本科畢業,獲管理學學士學位,曾獲2000年度湖北省大學生科研論文一等獎,多次獲校級科研成果比賽一、二等獎。現為中國五礦集團中冶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7篇,

兄弟倆不僅實現了「報效祖國」的宏大志向,更令夷陵人欣慰的是,在我國的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中國空間站工程領域、在推進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建設的數十萬航天大軍的隊伍中,有一位宜昌籍的航天人龔安龍!

安龍告訴我,他們兄弟倆均在北京安家,娶妻生子。安龍的兒子已快上高中,安華的兒子也快上初中。他們的父母也苦盡甜來,早已移居北京,幫助兄弟二人照看孩子,安度晚年,盡享天倫之樂。我還與他們的父親龔道榮通了電話,他說現在孫子們都大了,閒暇無事,經常去釣魚。我說,北京市還有釣魚的去處呀?他告訴我:現在永定河引來黃河水,像家鄉黃柏河一樣,魚兒可多呢!

愛如春雨,無聲勝有聲。安龍兄弟能有今天,要感恩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也收穫了兄弟的回報和滿滿的幸福。

安龍兄弟身居北京,但他們沒有忘記故土的芬香,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因而安龍的網名就叫「岩花」。遇有機會,他們便會攜妻帶子,陪同父母回到宜昌岩花老家,在老屋裡住上幾天,看望鄉親,去尋找兒時的感恩父母育兒的艱辛。岩花是兄弟兩走向北京的起點,更是他們永遠深愛的家。

復讀三封來信,讓我深深感到讀書的價值。因為讀書農村青年的人生也可以大放異彩;因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前途和命運;因為讀書,國家有了更多出類拔萃的人才。[1]

作者簡介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