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之花一束品賞(張幼軍)
作品欣賞
追
張幼軍
1.
……
這座泥土磚石的老屋
築就了一個新時代的基石
指向了一個新時代的方向
起飛了一個新時代的希望
(摘自2024年3月15日《新東西》彭書柳的詩《拜謁韶山毛澤東主席故居》)
站在偉人的故居前,移動在故居的人流里,都會「有一種歷史的恍惚感/有一種時空的旋轉感」。而作者的感受極為深刻:「這座泥土磚石的老屋/築就了一個新時代的基石/指向了一個新時代的方向/起飛了一個新時代的希望」。
這些詩句,是對偉人故居的意義的準確定位,對其歷史價值的獨到的評價和提升。
是的,古老而多災多難的中國,自從有了這座泥土磚石的老屋養育了石三伢子,就有了希望,儘管他當年還那么小;
是的,中國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後繼尋求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倒懸的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孫中山……沒有一個是成功的,中國有了這座泥土磚石的老屋出了毛澤東這麼一位蓋世英雄,後來革命的航船就有了前進的方向;
是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大廈正是建築在韶山偉人故居這座基石上的呀! 這些都是被歷史、被時間、被中國的革命實踐印證了的啊。 2.
小區相當一個村吧
我的小區應有上千戶
人口幾千
按農村算法
妥妥一個大灣子
近二十年啦
相識能幾人
就算相識也不知姓名
更不懂何方神聖
電梯總在不停升降
偶爾相對一笑或點頭
也只是沉默的開始
鬧市里啊
只有隔壁
沒有鄰居
故鄉的村莊幾百人
算是一個大的村落
從我識人能語
依據父親的指點
便懂得
爹爹奶奶叔叔嬸嬸
等等稱謂
全村男女老少幾乎都識
眼裡滿是親人
那不帶一點物質
的虛寒問暖
如今記憶里依舊溫馨
(選自2024年3月18日《新東西》余毓明的詩《小區與村莊》)
這首詩的奧妙,似乎不難一眼看出來:對比唄!是對比。整首詩對比着寫了現代社會城市裡的小區和農村裡的莊灣的親疏人際關係。理解了這一層很重要。理解到這一層,就能進入到這首詩的更為微妙之處。您就不難發現,構架這首詩的重量級的構件竟是兩個字:「隔」和「親」。不是嗎?現在住在城裡小區里呀,人與人像隔了一壁牆。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可現在哪有哇,這數千年之文化俚俗到了這城裡小區被顛覆了,真的成「老皇曆」了不適用啦。在農村就不同了,不是隔,而是親:「全村男女老少幾乎都識/眼裡滿是親人」,走出家門都是親鄰,「那不帶一點物質/的虛寒問暖」就是能暖遍人的全身哪,在「如今記憶里依舊溫馨」啊! 3.
月兒由楚國細腰女
漸變為盛唐貴妃
……
(摘自2024年3月19日《新東西》馮強生的詩《立春》)
用一瘦一胖形容初月和滿月本身就很形象。寫月兒由一彎初月到月中的一輪滿月的變化用了兩個比喻:楚國細腰女和盛唐貴妃,就更形象了。這裡暗用了兩個中國文化元素「以瘦為美」和「以胖為美」。據傳戰國時代楚國有位國王楚靈王喜歡男子有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以致天下女子群起而效法之,不知道餓死多少嬌嬌細腰女。數千年來國人感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詩中「楚國細腰女」典出於此。那位楚靈王以瘦為美,殊不知到了唐代審美觀大異其趣卻是以胖為美了。據傳,這以胖為美源於一位美女,她就是盛唐時代唐玄宗皇帝的老婆楊貴妃。楊貴妃面如滿月以其豐滿的體態而著稱。應該說,毛毛彎月和皎潔滿月都是美的。詩中將月兒比作以瘦為美的楚國細腰女和以胖為美的盛唐貴妃,都表達了一種讚美喜愛之情。
4.
秋冬的某些皸裂
需要上蒼的雨線來縫補
我身上的某些殘破
需要慈母或愛人來縫補
……
(摘自2024年3月19日《新東西》馮強生的詩《雨水》)
這裡巧妙在什麼地方呢?您也許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巧妙在將雨水季節下的一陣陣一絲絲的雨比作慈母或愛人手上用來縫補衣服的針線。其實,這是個很一般的比喻,稱不上巧妙。這裡,巧妙在作者的運思。秋冬季節大地、田疇皸裂,會讓你聯想到大自然的衣服破了需要縫補;「我」衣服破了,會有慈母或愛人來縫補。這裡,妙在作者先用「皸裂」將大自然的衣服模糊化,由「皸裂」派生出對應詞「殘破」,那麼「殘破」在這裡又將「慈母或愛人來縫補」的衣服模糊化而泛化為「我」的不足、殘缺、破敗、失誤、缺點、過失、惡行、敗壞、失敗……那麼,慈母或愛人的恩德不僅僅是給「我」縫縫連連衣服,更為「我」彌合不足補救「我」人生的失足之旅了。詩人的狡猾,就在於,他最懂詞語的模糊性,懂得將詞語虛化、泛化,從而表達自己更為深刻的思想情感。
5.
……
父親走了
田地里那座墳
尖細的小草破土而出
就像
父母叮囑的話語
(摘自2024年3月19日《新東西》金秋的詩《春天,走進田野里》)
父親走了,他入土為安了,他長眠於他所喜愛和珍視的田地的土裡了。父親永遠安息了,他不會再有話語了。但是,「我」感覺,父母始終是在「我」身邊的,父母親都很愛嘮叨,總要囑咐他們的孩子這,囑咐他們的孩子那。平日裡,「我」是很煩這些的。可是,當他們走後,反倒覺得非常珍貴起來,「我」是多麼希望再多聽聽他們的嘮叨,再多聽聽他們的叮囑哇!以至「田地里那座墳/尖細的小草破土而出」,「我」都似乎能聽出,那是「父母叮囑的話語」。讀着這樣的文字,讓人能感覺到作者深深懷念親人的特殊情感。 6.
無論鐘聲多麼宏亮
都來自把柄
鍾越大
把柄越粗
緊握着把柄
不用力敲打
鐘聲還是不響的
有的人喜歡捏着別人的把柄
時不時地拿出來敲打一番
洪鐘很少
把柄很多
不是誰都可以隨便敲打的
有的把柄拿捏一生
也不會敲打一下
有的把柄匆忙出手
反而傷了自己
(摘自2024年3月21日《新東西》向天笑的詩《來自把柄的鐘聲》)
敢問:詩人此趟去通山九佛山彌陀塔寺收穫如何呀?
答曰:「在彌陀塔寺的鐘樓/妙量法師讓我敲鐘三下/這口高達四米八的大鐘/聲音宏遠,每一聲都有悠長的回音/似乎每一下都敲到心坎里/走下鐘樓半天,那鐘聲/還在心裡迴蕩/妙不可言」。(《彌陀塔寺的鐘聲》) 敢問:妙在何處呢?
答曰:無論鐘聲多麼宏亮/都來自把柄/鍾越大/把柄越粗。
那是自然的哪!就這?妙嗎?
答曰:緊握着把柄/不用力敲打/鐘聲還是不響的。
那是自然的哪!就這?妙嗎?
答曰:有的人喜歡捏着別人的把柄/時不時地拿出來敲打一番。
不得了!原來你由寺廟敲鐘,聯想到社會世象啦?妙!
答曰: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洪鐘很少/把柄很多」呀?但,「不是誰都可以隨便敲打的」。
那是那是。
答曰:「有的把柄拿捏一生/也不會敲打一下/有的把柄匆忙出手/反而傷了自己」
了不得!了不得!詩人此趟去通山九佛山彌陀塔寺收穫真大呀,您拾得好一首哲理詩哩!
是了,社會上有的人對社會貢獻很大,人們給他榮譽,由此名聲很大,以至聲名遠播,猶如彌陀塔寺的那口洪鐘。然而,貢獻大,名聲大,榮譽多者,也許瑕疵也多,這些瑕疵都留給人把柄。把柄往往成了敲打和報復人的利器。不是有句成語「震耳欲聾」嗎?你的名聲太大了,都把人耳朵給震聾啦,留給人把柄豈能不大,用來敲打和報復人,就厲害了:你震聾了人耳朵,你成心害人,你罪責難逃!這就是社會世象啊。詩人告誡說:儘管你手上捏着的把柄很多,但「不是誰都可以隨便敲打的」,如果「匆忙出手/反而傷了自己」。《紅樓夢》里不是說了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7.
這麼好的日子
誰都不會錯過
這麼好的天氣
不應該憂鬱
這麼秀麗的山水
值得流連忘返
可以分享豐收的喜悅
瓜分田野上的果實
可是
這麼唯美的秋天不忍心掰碎
無論怎麼分
都不公平
(選自2024年3月22日《新東西》馮強生的詩《秋分》)
秋分時節,是一個美好的時節。中秋國慶,是在這個時節,中國農民豐收節,也是在這個時節。不是嗎?到處是一派豐收的景象。秋分時節,天高氣爽,陽光明媚。樹上的橘子在泛黃,稻田裡的稻子在泛黃,山地里的高粱紅着臉兒在待嫁,雁陣萬里遠行,丹桂萬里飄香。正是「正金風玉露,安排秋節」;正是「這麼好的日子/誰都不會錯過」;正是「這麼好的天氣/不應該憂鬱」;正是「這麼秀麗的山水/值得流連忘返」。讓我們「分享豐收的喜悅」吧!讓我們「瓜分田野上的果實」吧!文章不就是應該這樣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寫下去嗎?特別是,這裡詩人的遣詞造語有意往秋分的「分」上引,陡然產生藝術的奇趣。
在唯美的秋天裡,分果實、分喜悅,人們自然要想到一個詞兒「平分秋色」。然而,文章不是這樣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寫下去,而是來了個跌宕陡轉:「可是/這麼唯美的秋天不忍心掰碎」!分,自然要掰碎了分;掰碎了分,會破壞整體,就不完美了。要這麼分的話,實在是叫人不忍心哪!
不忍心分,這就把對「唯美的秋天」的喜愛之情展現到了極點。
再說了,在唯美的秋天裡平分秋色,雖說是平分,但「無論怎麼分/都不公平」。
這是理由嗎?你詩人「不忍心」,你詩人認為分享瓜果分享喜悅,無論怎麼分都不能做到公平,就不能在唯美的秋天裡分享了嗎?詩人的情感邏輯是一個混亂不堪的邏輯。
然而,我們是不可以責怪的啊。詩人暗設機宜,來了個無理而妙。在文學中,無理和有情,常常成為一對統一的矛盾。所謂「無理」,就是違反生活常理,不合理性邏輯;而其「妙」處,即是能抒寫出更強烈更深切真摯的情感。
無理而妙,藝術之奇葩也。 8.
……
如今路己從腳下
躍上天空
那一棵一棵的星星
是宇航員的閃光足跡
……
(摘自2024年3月22日《新東西》何麗萍的詩《路》)
路,原本是修在地上的,現在有人竟然把路修到天上去了。 誰?
是宇航員。
怎麼可能?何以見得?
天上那顆顆閃亮的星星,不就是宇航員行走的閃光足跡嗎?
奇特的想象,將現實和虛幻巧妙結合,放射出藝術的精彩。 9.
櫻花叢里的燈籠
如一張少女被雪凍紅的臉
紅朴朴
又像是被窺破了心事
靦腆
羞澀
她的美
再大的雪也藏不住
2024.3.21
(選自2024年3月24日《新東西》李建華的詩《櫻花叢里的紅燈籠》)
作者好會打比方啊!僅八行詩,卻比喻一大堆。
一是,把櫻花叢里的紅燈籠比作少女紅朴朴的臉;
二是,這張臉呀,紅朴朴的,不是凍紅的,那是少女被人窺破了心事一樣,靦腆、澀羞而成的;
三是,乾脆把櫻花比作雪;
四是,乾脆用「她」把那盞紅燈籠比作美女啦!
叫人好欣賞啊!
10.
要打碎多少顆乾癟夕陽
才夠拼湊出
那隱沒在你眼裡
已飽滿多年的月亮
(選自2024年3月24日《新東西》劉培勇的詩《夕之想》)
這是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朝西望,夕陽正在西沉,像一個乾瘦的老者,面灰暗,略帶一點點紅色,顯出還是個活人。不過,他真的很老了,風燭殘年了。朝東看,一輪滿月正冉冉升起,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面白而稚嫩,情緒飽滿,活力四射。學校老師告訴我們說,月兒本身並不發光,月輝如銀,那是借的太陽的光。現在這已經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了。我就猜測,作者寫這首詩,是不是從這常識里生髮出了寫詩的思路:太陽和月亮一路走來,是太陽呵護着月亮成長?或者,月亮是太陽的接班人?最終,作者選擇了,人們也許會作這樣的遐想:一輪滿月,多不容易啊,這該「要打碎多少顆乾癟夕陽/才夠拼湊出」呀!瞎猜歸瞎猜,但《夕之想》告訴讀者,作者面對兩幅畫面產生了這樣的遐想是真的。可是,夕陽不可能被打碎,滿月也不可能是拼湊出來的呀!作者正是做了這種「不可能」的想象,才有趣味,才有如此稚拙得可愛和如此滿滿的天真浪漫的詩意。 11.
眨眼春分
天暖和了
年邁的媽媽
低頭彎腰使勁用力掀開
蓋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
各種花盆上的塑料布
用彎曲變形布滿青筋的手
摸摸葉子扶扶枝條
眼瞧着這盆盆花草
經歷風雪越過嚴寒
伸伸腰踢踢腿
葉子仍然透着綠
枝條依舊泛着青
媽媽內心的欣慰
象極了一朵希望之花
盛開在她布滿皺褶的臉頰
「
天放亮了
媽媽揚起手掌亮起嗓門
撩起蚊帳掀開被窩
拍拍這個喊喊那個
起來起來都起來
挑水撿柴餵雞放鴨
帶妹抱弟燒火煮飯
熱熱鬧鬧煙火騰騰
出工的出工
上學的上字
……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越過九九嚴寒
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
我們象小草努力地向上
我們象小花繽紛地綻放
向陽的太陽花、
愛水的水仙花、
蓬勃的多彩繡球花、
粉紅玫紅的月季花、
香氣四溢的桅子花、
清雅幽香的金銀花,
滿院春色生機盎然。
耄耋媽媽種花護花,
一如年輕時養兒育女,
春風夏雨秋月冬雪,
認真細膩一絲不苟。
看着這些充滿生機,
可與人語的靈動花草,
一如她的兒女小時候的我們。
媽媽就心生歡喜甚是憐愛。
稍有空閒便樂此不疲地
澆水施肥剪枝移栽。
風雪來襲的冬季,
媽媽制置各種材質的禦寒被子
嚴嚴實實覆蓋着花草。
陽光明媚萬物復甦,
媽媽為花草們掀開被子,
欣喜地訴她們
寶寶們醒醒吧!
春天來了。
(選自2024年3月24日《新東西》費紅霞的詩《媽媽護花》)
這首詩。通篇有很多隱語。
題目「媽媽護花」,其隱語是:媽媽呵護自己的孩子們。
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媽媽「使勁用力掀開/蓋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種花盆上的塑料布」,其隱語是:「想起我們小時候/天放亮了/媽媽揚起手掌亮起嗓門/撩起蚊帳掀開被窩 「把我們一個個拍醒。
媽媽侍弄了滿院的向陽的太陽花、愛水的水仙花、蓬勃的多彩繡球花、粉紅玫紅的月季花、香氣四溢的桅子花、清雅幽香的金銀花,生機盎然,滿院一遍春色,其隱語是:我們都是媽媽精心栽培的花朵。
隱語,在這首詩里,不是直白說出的語言,而是隱含在詩行裡面的讀者讀之能心領神會的藝術語言。這首詩中的隱語,全都是比喻。
不過,作者無意一隱到底,詩中有一處就做了明白的揭示:媽媽「看着這些充滿生機,/可與人語的靈動花草,/一如她的兒女小時候的我們。「造成」顯「和」隱「交錯有致的格局,是為畫龍點睛的巧筆。 詩的最後寫道:媽媽「稍有空閒便樂此不疲地/澆水施肥剪枝移栽。/風雪來襲的冬季,/媽媽制置各種材質的禦寒被子/嚴嚴實實覆蓋着花草。/陽光明媚萬物復甦,/媽媽為花草們掀開被子,/欣喜地告訴她們/寶寶們醒醒吧!/春天來了。「讀者都能一眼看出詩行中的隱語:媽媽對自己的兒女就是如此精心栽培呵護的啊! 隱語是意味深長、含義婉轉的語言表達方式。它通過用具體的形象的描摹來豐富意象的內涵,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它通過暗示、隱喻等手法,傳達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媽媽護花》正是這樣,可謂出色。
12.
花未開,看看綠濛濛的葉
也是快樂的
心隨風跑遍山野
我曾經種下的那棵樹找不到了
滿山的樹同氣接枝
攬清風,藏鳥語
早沐朝陽,夜隱星辰
有這些就夠了
花開,只是錦上添花
(選自2024年3月28日《新東西》潘蘭香的詩《去看槐花》)
讀這首詩能感覺出作者的心情有多麼好。有多麼好呢?滿紙都是,好得好像要溢出紙面了。「我」特意去看槐花,可是槐花未有開放,只看到樹上綠濛濛的葉。「看看綠濛濛的葉 /也是快樂的」呀!「心隨風跑遍山野」句,可是把快樂的心情寫到無以復加的好。不說「我」漫山遍野地瘋跑,而說愉快的心隨愉快的風跑,自己的心情好,感覺風也是愉快的,或者說用愉快的風來烘托自己愉快的心情。這實際上是古人慣常用到的情景交融、融情於物的手法。漫山遍野地瘋跑是幹嘛呢?找「我」我曾經種下的那棵樹呀,可是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本來是多少有點讓人沮喪的事,然而,「滿山的樹同氣接枝 /攬清風,藏鳥語 /早沐朝陽,夜隱星辰」,這些還不夠嗎?「有這些就夠了 」哇!只覺得,隨着作者的腳步和她那支筆之所及,已經看到一幅美妙的春景圖,真是美極,儘管槐花未開。,就現在,春已經很美啦,花要是開了,「只是錦上添花」呀!
13.
城裡的樹
與鄉下的樹
並無兩樣
但城裡的落葉,與
鄉下的落葉,命運迥異
在鄉下,落葉
習慣了找根
遇風雨,也偏離不了多少
而城裡的那些落葉
卻被一種習慣
當成了垃圾
(選自2024年4月4《新東西》劉源望的詩《落葉》)
中國有一成語叫「落葉歸根」。落葉歸根的意思是樹上飄落的枯葉,總會掉在樹的根部;說明事物有歸宿;往往用來比喻客居他鄉的人,終要回到自己的家鄉。
這首詩很特別。特別在對這一成語作了新的解讀;更特別在,對這一成語有所修正。
詩里大致的意思是,樹上的落葉並不都歸根的,鄉下的樹上的落葉才歸根,而且它總能找到根,準確地說它是「習慣了找根」,即使「遇風雨,也偏離不了多少」的;城裡的樹,與鄉下的樹,看上去似乎並無兩樣,可差別大着哩,城裡的樹上的落葉往往當成了垃圾而被掃進垃圾箱,而且這已經成了人們的習慣。
所以,落葉歸根這個成語應當作這樣的修正:樹上的落葉是有差別的,鄉下的樹的落葉會尋根,是能歸根的;城裡的樹的落葉是不習慣尋根的,倒是人們習慣把他掃進垃圾箱,它終是不能歸根的。
由此,可以推及很多很多。同是一年裡出生的男孩或者女孩,命運迥異;同是「青年」這個活力四射年齡段的人,命運迥異;同時日薄西山的「老人」,命運迥異;同是身居異鄉的人,老來有的能落葉歸根,而有的則不能,命運迥異……
於是,這首詩通過對落葉的深入析辨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並能引起人們推及其他。因此,這首詩便帶上了哲理意味。 14.
這龐大凋零的紙花
是我們去年清明給父親插上的
太陽明亮。這隻剩竹骨架的紙花,仍高高舉着
舉着我們在人世的憂傷
(選自2024年4月4《新東西》小米粥粥的詩《在墓前》)
詩雖四行,卻把'我們「的憂傷作了痛徹心扉的表達。
龐大的紙花,「是我們去年清明給父親插上的「,現已凋零。花,凋零了,而且是紙花的凋零。這樣寫就把憂傷的氛圍造就,並重重加碼。
父親的墓地,「太陽明亮「。這就能非常鮮明地把這已經凋零了的紙花,」這隻剩竹骨架的紙花「凸顯在人們眼前。
明亮的太陽,照着殘花,只見這隻剩竹骨架的紙花,仍高高舉着。
——那,是「舉着我們在人世的憂傷「啊!
「仍高高舉着「,畫面感極強。這是怎樣的畫面啊,是令人悲催、是令人憂傷、是令人痛悼的畫面! 憂傷,本無形,如何得見?然而,詩人這樣寫,詩人創設的畫面,竟讓人們見着了,深深地感覺到了。
15.
細雨把故鄉淋濕
泥濘的小路上
腳步是這樣凝重
鄉親們那張張笑臉
是故鄉對我的掛念
茫然的眼睛
尋找父母的身影
門上的銹鎖
告訴我父母已遠去
落在屋檐下的斑鳩聲
讓我滿臉愁悵
飄來的小草芬芳
慰藉我思念的衷腸
鼻尖聞到了
從屋裡飄出的煙火味
樹葉上落下的雨滴
是我心中的淚
(選自2024年4月5《新東西》劉樹國《清明》)
這是一首思念極深,心情極沉,詩味極濃的好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細雨把故鄉淋濕/泥濘的小路上」,行人慾斷魂。「腳步是這樣凝重「,思念滿溢,「我」回來了。「鄉親們那張張笑臉「相迎,」是故鄉對我的掛念「,多少年來都這樣。 清明祭祖,寫清明「我」回鄉的情形,迷茫淒冷的景象。開首五句詩,寫心情沉重步履凝重眼睛茫然,並渲染了環境氛圍。
茫然的眼睛尋尋覓覓,尋找父母的身影,如何得見;內心千百遍呼喚親人,只有「落在屋檐下的斑鳩聲」回應。人去樓空,物是人非,情何以堪。「門上的銹鎖/告訴我父母已遠去」。見此情景,「讓我滿臉愁悵」,柔腸寸斷,傷悲不已。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生「我」養「我」的父母,已經不在了,好在鄉情鄉愁鄉音都還在。此時,「飄來的小草芬芳/慰藉我思念的衷腸」。恍恍惚惚中,「鼻尖聞到了/從屋裡飄出的煙火味」,莫非是「我」那慈愛的母親得知她的兒子回家了,趕回家裡給「我」做好了香噴噴的飯菜?如夢似幻,似夢還醒。「我」眼淚已經模糊了雙眼,心更是在悲傷落淚。此時,沒有人能知道,「樹葉上落下的雨滴/是我心中的淚「啊!這些接下來的詩句將「我「心中之悲之傷之思描摹得真切,宣洩到了極致.[1]
作者簡介
張幼軍,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