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齐景公有马千驷章》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解读
《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章的尾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宋儒以为错简,应为此章首句。此句出自《诗·小雅·我行其野》,比喻为人所称誉的,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与下文所讲齐景公与伯夷、叔齐,文义很相合。
富可求,名难求。可以求,是因为操之在己;难以求,是因为不由自己。人可以自吹,有钱有势者更可以自己贴金,自己封号,但真正的名终究是存于众人之心,需要经过岁月冲刷的。只有真正作出特殊贡献,才可能被人称颂。[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