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论语《陆·雍也篇》上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陆 雍也篇

  《雍也》是《论语》的第六篇,一共包括30章。本篇主要记述了孔门众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孔子特别称赞了颜回的好学,也批评了冉求的不努力。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仲弓问子桑伯子[2]。子曰:“可也,简[3]。”仲弓曰:“居敬而行简[4],以临其民[5],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6]?”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南面:就是脸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从君主到地方长官都面南而坐。[2]仲弓:冉雍。子桑伯子:人名。[3]简:简单,简约,不烦琐。[4]居:为人,居心。[5]临:面对,面临。有治理的意思。[6]无乃:难道不是。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记录的是仲弓和孔子间的对话。孔子赞赏仲弓有当卿大夫治国的才能。同时仲弓也很善于学习:在问老师问题的时候,能在夫子的简短答复上有进一步的阐发,并得到了先生的首肯。关于“简”,仲弓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办事可以简要以方便百姓,但为人不能太随便。做人上严肃认真,做事抓住大体要害直截了当,既能不失于轻率,又能实现办事高效。通过仲弓这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夫子对弟子的臧否是何等地精到。

  仲弓回答孔子的那番话今天仍对我们深有启发。如何把握事物的度?简单明了当然很好,做事能不能太草率简单呢?在眼下这个越来越精致的社会里,稍微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全盘性的溃败。细节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曾经在厕所写了一条“不可随处小便”的便条。后来,便条被一个喜欢他书法的内务兵收藏了起来,他把每个字剪下来,稍加变动,就成了“小处不可随便”。这个条幅成了内务兵的座右铭,于先生知道后对他大为赞赏,一个小兵从此得到了重用。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能不慎重嘛!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迁怒:迁,转移。指的是自己不如意或受了气,却对别人发火;也指所受了甲的气,却拿乙出气。[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圣人的智慧

  如果说一个人质美文雅,文质彬彬,那么此人可谓人之佼者。虽说质美与天赋有关,但后天影响极其重要;文雅完全出自后天之学。故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虔敬修养主要通过学习来获得。颜回好学,能够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其境界之高至今无人能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领导,威风凛凛,因对工作不满意,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把怒气发在无辜者的身上,于是手下人对其望而生畏。这种人有两种,一种是才识过人,急别人所不能急,因礼仪修养欠缺,故经常发火;另一种是才识一般,且居上不宽,加之为礼不敬,故对他人求全责备,似乎唯有他才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一种人是质胜文的表现,第二种是质与文修养均一般所致。“不贰过”则是智的表现。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如果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要么这个人是智力有问题,要么这个人的修养太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好这两点的人确实凤毛麟角,所以加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子华使于齐[1],冉子为其母请粟[2]。子曰:“与之釜[3]。”请益[4]。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适齐也[7],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8]。”

  原思为之宰[9],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1]子华:即公西赤。[2]冉子:即冉求。粟:谷子,小米。[3]釜:古代容量名。一釜相当于六斗四升。[4]益:增添,增加。[5]庾:古代容量名。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6]秉:古代容量名。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斗。[7]适:去。[8]周:救济,周济。[9]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拉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圣人的智慧

  助人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雪中送炭,其二是锦上添花。孔子选择前者。孔子认为救济周济别人,应该帮助最困难最需要的,至于那些已经很富有的,就不要再给了。原宪在孔子家做了一段时间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粟做报酬,原宪推辞不接受。孔子开导他,你不需要,可以分给那些需要粮食的邻居乡亲啊。世间的财富本是世间人所共有,孔子对待财富的观念仍然是通达无私的。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1],虽欲勿用[2],山川其舍诸[3]?”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而是红毛正角,单独饲养的。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2]用:用于祭祀。[3]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圣人的智慧

  仲弓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虽出身寒微,但孔子认为他有“可使南面”之大才。这段话所展示的是仲弓因家境贫寒而自卑,孔子教育开导他时发生的故事。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总结这样几条:一是孔子不是一个主张等级不可逾越之人。仲弓有才,但自己有等级观念,故自卑,孔子则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故鼓励仲弓要充满信心。二是孔子不是一个歧视普通劳动者的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广收弟子,且“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三是孔子是一个非常注意教育艺术的人。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1],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2]。”

【注释】

  [1]三月:泛指较长的一段时间,并不一定指三个月。[2]日月:指较短的一段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圣人的智慧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门中是其他弟子学习的楷模。要进行“虔”之修养,必须有颜回那样的恒心,方能得到圣人之真传并有所发挥。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一个人抱定一个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成就,怕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有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现实中的浮躁之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有些人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故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不是说这些人就没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业,而是这些人的意志恒心出了问题,不愿踏踏实实走向成功。还有一种人,事业上一鸣惊人,但不思进取,最后落得穷图四壁,这也是意志恒心不坚定的结果。

原文

  季康子问[1]:“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2]?”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3]。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4]。”

【注释】

  [1]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当时鲁国的执政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帮助他推行新政。[2]何有:何难。[3]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孝着称于世,德行和颜渊并称。费:季氏的一个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4]汶:齐鲁之间的大汶河。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是讲孔子弟子从政的事。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其弟子从政的能力,孔子不遗余力地做了推荐。他分别称赞了仲由、子贡、冉求三人有果断勇敢、通达事理、多才多艺的优点。后来,三人都在鲁国为官。季氏也想让闵子骞出来做官,但是闵子骞不愿为季氏而背弃鲁国国君,果断地拒绝了。

  任用贤才是任何一个团队想要发展的关键。孔子生逢末世,自己的政治才能很难施展,但他却乐于培养贤才,使自己的学生能够尽力为国家服务。可惜鲁国执政者不愿重用孔门弟子,否则鲁国的衰亡也许不会像后来那么快。在孔子当世的春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流动和争夺现象,楚才晋用就是其中的典型。子路和子羔都曾在卫国为官,这也是当时人才使用的一个特点。事实上,孔子的这三位弟子均在鲁国从政过,并表现出不凡的从政才能。人的性向各异,能力不同,但只要针对自身实际强化自己的专长修养,定会有所作为的。作为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也要注意,通才固然好,但毕竟是少数,专才固然偏,虽没有统揽全局之能力,但只要才尽其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特别在信息社会和专业化特别发达的今天,一个人的力量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中显得微不足道,只有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项既定事业。所以我们对待人才应量才使用,切不可求全责备。[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