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论语《鄙夫可与事君章》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解读

人在仕途宦海,或以今日广义上讲,在职场中,自不免希望不断上进。这本是好事,但不可将这一求上进的心,自我逼迫成心病,整日为此而忧,唯恐自己不得上进,否则实无工作乐趣,甚至于做人的乐趣也会销歇。

人若一心以职位为念,竞奔上进,那么一旦得一职位,便自然看得非常重,唯恐失去。因为怕失去,所以又会处心积虑去保住它,以至于什么事都干。

终日为职位而忧,得不到时忧,得到了又怕失去。遇上这样的人做同事,甚烦,且有害。[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