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論語《孟懿子問孝章》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解讀

《論語》中的話,常有特定語境,所言似皆有特指,但《論語》的意味又恰恰在於,這些特定語境各有特指的話,又涵有普遍的含義,令不同讀者都有親切的感受。《論語》的趣味超越時空,誠與此有關。此章及隨後三章都談孝,亦宜如此讀。

孔子回答孟懿子孝是無違,又具體點明生事葬祭不要違禮。孟懿子是魯國大夫,當時貴族們常僭禮,故孔子是專門警示他。但普通人行孝,生事葬祭,自然也應依乎禮。至於禮是怎樣的,又如何依,則另當別論。[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