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论语《天下有道章》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目录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国家的制度与军事应统领于国家元首,一方诸侯或大臣,甚至家臣不可擅越专权,否则国家将不得安宁而陷于动荡。《中庸》讲: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便是此理。

解读

国家陷入动荡,强者比弱者虽可维持久一些,但失其正当性,终究要垮掉。“十世”、“五世”、“三世”,虽只是个约数,但其用意就在强调政治运行的正当性。

“庶人不议”,并非以强权暴政箝其口,使人不敢言,而是天下清平,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会一天到晚去议论政治。[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