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司馬牛憂曰章》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解讀
司馬牛並非沒有兄弟,只是他的兄長桓魋是宋國的權臣,忙於爭鬥,險象環生,故司馬牛常懷憂懼之心。沒有兄弟,實是無賢兄弟。
子夏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那是寬慰司馬牛,並非就事實或義理講,親疏差等是儒家認同的基本事實。子夏的重心是在持敬與恭禮,自勉為本。
人生雖由自己造就,但這自造又有它的邊界,許多事由不得自己。比如司馬牛有不賢兄長。生死與富貴,也大抵如此。儒家重人事,又豁達。這既是識見的問題,更是踐行的問題。[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