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佛肸召章》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目錄
原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解讀
佛肸依託中牟起叛,召孔子出山。如同公山弗擾請孔子那次一樣,這次孔子也很想去,被子路勸阻。
子路勸阻的理由是孔子曾經告誡弟子們「亂邦不入」,而孔子的辯解是凡事因人而異。真正硬的東西磨不薄,真正白的東西染不黑。後人因此分辨,子路引用的是守身常法,孔子爭辯的是行道權變。孔子也是用世心切,不想做「系而不食」的葫蘆。
孔子是心憂天下的人,故他一生總想去改變世道;但他又是豁達通變的人,故能識判時勢,不執着於做具體的政務。[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