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依條約
《訥依條約》是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目錄
名詞解釋
1919年11月27日,戰勝國同戰敗國保加利亞在巴黎近郊訥依簽訂。確認1913年《布加勒斯特條約》(見巴爾幹戰爭)關於南多布羅加給羅馬尼亞的條款;將馬其頓的部分地區給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西色雷斯由戰勝國代管(後劃歸希臘),保失去愛琴海出海口;陸軍減至 2萬人;保同意賠款 4億4500萬美元,於37年內償付。
中國以外的國家是如何記錄歷史的
東南亞國家,他們文字歷史的記錄比較晚,一般他們本國有記錄的歷史往往在公元三四百年以後,而且斷斷續續,需要跟中國、印度、阿拉伯人的記錄互相補充,更早期歷史就只有在中國的朝貢記錄和戰爭記錄上獲得,另外這些國家歷史、神話傳說往往夾雜在一起,而中國這一時期的史籍已經屬於信史,更便於研究。
西域國家的文字出現倒是很早,吐火羅文之類的都是現代歷史研究的熱門,只是阿拉伯人入侵後整個文化改變,使得其很多早期文字在當地失傳。而有關中亞國家的記載在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更早的希臘化國家中的記載都很多,比中國的記載要多。
日朝的早期史很混亂,但中國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形成現在傳說、歷史和考古發現結合起來研究的局面。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書寫橫豎撇捺,展示漢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