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諾門罕細菌戰

諾門罕細菌戰
圖片來自itsfun

日本帝國陸軍於1939年7月至9月間的諾門罕戰役中發動過細菌戰,這也是日軍首次在戰鬥環境下用細菌武器攻擊蘇聯蒙古軍隊。由「關東軍防疫部」派出的「敢死隊」(由碇常重中佐指揮)和「關東軍」參謀部派出的支隊(由山本吉郎中佐指揮)前往蘇日交戰地點附近的哈拉哈河散播霍亂弧菌[1]赤痢菌傷寒桿菌炭疽桿菌鼠疫桿菌,另外還曾以榴彈砲發射細菌砲彈。

儘管本次細菌作戰對蘇蒙聯軍的傷害極為有限、多名日軍士兵還因此患病,但日軍中央仍肯定了細菌戰的可行性,並促使日後細菌戰部隊得以擴編發展。

策劃細菌戰

日軍在成立滿洲國後不久便在其境內修築細菌戰基地,日本細菌戰部隊——「石井部隊」部隊長石井四郎也以蘇聯為假想敵進行細菌戰的準備,他在1938年3月時就曾親自考察蘇滿邊境的海拉爾,並對當地日本駐軍醫官們發表演說:「日蘇戰爭只是時間問題,遲早是免不了的。現代化的武器唯一的就是細菌武器,日本對細菌戰是有把握的,你們身為軍醫,就得在平時提高自己的業務,學習新的科學知識,一旦戰爭爆發,馬上就能用上。」軍部中央也對細菌戰如何用於戰地感到興趣,在諾門罕戰役開始前的1939年3月26日,日本參謀本部作戰課和「關東軍防疫部」召開會議,了解位於哈爾濱平房的細菌戰基地研究出的實施細菌攻擊之方法,出席會議的人員包括了作戰課長稻田正純|稲田正純大佐、課員井本熊男少佐、荒尾興功少佐、防疫部的石井、北條圓了少佐、飛行員增田美保藥劑大尉、增田知貞中佐等人,這場會議最終使參謀本部內部開始考慮實施細菌戰。

諾門罕戰役爆發後不久,「關東軍」司令植田便到「石井部隊」處視察,了解其實力。石井為此命令總務部庶務主任飯田大尉和6名少年隊員佈置了臨時陳列室为植田展示,後者視察後非常滿意,命令石井以「防疫給水部」名義參加諾門罕戰役,並盡快制定出配合行動的方案來。石井經研究後擬定了三種諾門罕參戰方案:

  1. 用陸軍的榴彈砲對蘇蒙軍陣地發射裝有炭疽菌的砲彈
  2. 用飛機在哈拉哈河西岸上空投擲「石井式」土陶細菌炸彈,或空投受細菌感染的動物、物件和食品。「石井式」細菌炸彈每架飛機可以攜帶數十個,每個裝有5000隻鼠疫蚤,借助附在彈體尾部的少量火藥使其於接近地面時爆炸,如此便使疫蚤落地後就能向人體傳染細菌,發生鼠疫。人若接近落地的小動物也同樣會發生傳染病。
  3. 派出一支「敢死隊」深入哈拉哈河西岸,往所有水源投灑細菌和毒品,使蘇蒙軍誤飲而患病。

石井對這三個方案做了周密的佈署,提出在諾門罕戰場上使用已研製成功的霍亂、傷寒和赤痢等細菌,而對於鼠疫菌、炭疽菌能否達到傳染沒有十足把握,但還是在本次實戰中進行試驗,命令「敢死隊」繪製哈拉哈河西岸細菌戰施放點的精密地圖,包括可投放細菌的河流、泉眼、湖泡、水井等目標。

對於石井的作戰方案,擁有長年的諜報工作經驗、現為諾門罕戰場日軍前線指揮官的小松進行分析後,認為三種均不可行:一、以榴彈砲射擊細菌彈勢必會引起蘇蒙軍的還擊,如此一來細菌彈將可能在己方陣地爆炸,形成危害;二、用飛機空投細菌炸彈的作法難以命中目標,低空飛行投放的話細菌散播面積又太小,飛機也可能被擊落,也可能落在自軍陣地;三、小松認為「敢死隊」難以深入蘇蒙軍後方進行撒菌作業,凡是有水源之處,蘇蒙軍必定嚴密把守,沒有駐軍的地方也是一片空曠的沙原,沒有水源也沒有「敢死隊」生存的條件,且人員存在被蘇蒙軍俘虜、暴露細菌戰企圖的危險,也將引來其報復,另外,若日軍成功攻入哈拉哈河西岸,遭污染的水源將危害己方。最後,小松與石井等人決定只在日軍戰敗撤退時使用細菌武器,並採取「敢死隊」方案,預計將使位於下游的蘇蒙聯軍飲水染病、削減其追擊的戰鬥力。

組織「敢死隊」與細菌生產工作

石井為本次細菌戰將當時僅有400名的「石井部隊」人員抽出了一半,以「關東軍防疫班」的名義參加諾門罕戰役,並分成兩部份:

  1. 防疫班以及整備班:負責為日軍前線部隊提供防疫給水服務,每個班10人,由十幾個以第三部衛生下士官和正在教育部受訓的少年隊為主組成,由少年隊教官佐佐木少尉帶隊。需於6月下旬將所需設備,包括20個甲型、50個乙型和50個丙型濾水機、摩拖車約20輛和其他必須的器材分別裝到50個木箱內,用火車送至海拉爾,人員則搭乘專列開拔至諾門罕戰場。預計作戰時,每個防疫班都將配置一名裝有甲型「石井式」濾水器的給水車,跟著野戰部隊行動,這種濾水器具有保障一個聯隊一週用水的能力,且水箱是木製的,可在可能被敵軍繳獲時澆上汽油就地燒毀。此類設備當時蘇軍還尚未研製出來。
  2. 陰謀破壞班,即「敢死隊」:負責以各種手段施放細菌武器,組員以「石井部隊」的第二部成員為主,也適當地吸收一些受過訓的少年隊成員加入,領導人為第二部部長碇常重少佐,於6月底組建完成,內有官佐兩名、曹伍長與士兵約20名,他們在出發前還咬破手指用一面日本國旗做了血書,上面不僅有參加者的簽名,還有隊長碇常重下的詳細命令數則,如怎樣乘車、如何利用火油桶、如何歸隊等。

另一方面,「石井部隊」在接獲作戰命令後也從6月初開始全力生產細菌武器,並在6月20日左右開始運往前線。「石井部隊」第4部在早川少佐、小林准尉和渡邊准尉的指揮下,將60名隊員分為兩班,日夜趕工在一個生產週期內將所需的霍亂、傷寒和副傷寒菌趕製出來}。其中負責霍亂菌的瀨戶班還必須在10天內完成生產任務。技師蒔田豐也要求隊員田村良雄與另一名隊員每天要洗150個玻璃試管,由小林在滅菌室進行滅菌消毒後交給培植班,編列13人的培值班除了負責人今野信次外,每3人為一組,用150個培養罐按時生產出6公斤的霍亂菌。另外一班抽出4名隊員,使用兩個大型培養罐製造10公斤的傷寒菌。田村良雄在戰後也作證「石井部隊」在三天內便製造了2,000多個炭疽菌砲彈,並向蘇蒙軍陣地射擊。

目录

背景

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是位於哈拉哈河東岸的一座小村子。在1932年日本佔領滿洲、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後,其與鄰近的蒙古便因邊界線問題發生矛盾,蘇聯與蒙古認為邊界應為哈拉哈河東方和北方,而日本和滿洲國則主張哈拉哈河即為邊界,雙方也因此多次在邊界上爆發小規模衝突。1939年4月25日,日本「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大將向各麾下師團發布《滿蘇國境紛爭處理綱要》,命令必要時可於國境線外採取權宜性軍事行動,而對於國境線不確定的地區,其地區防衛司令具有自行裁量國境線的「自主認定權」。

1939年5月4日,蒙古國第24國境警備隊的馬群越過哈拉哈河放牧,興安北警備軍騎兵第3連進駐錫林陶拉蓋哨所的士兵開槍阻截,將蒙軍趕回河西岸。11日,蒙古騎兵數十人再度過河與滿洲國軍交戰。5月13日,駐屯於齊齊哈爾第23師團小松原道太郎中將便根據《滿蘇國境紛爭處理綱要》,調集航空隊、車輛和大砲等重型武器越境攻擊蒙軍,將其擊退至河西。5月17日,蘇軍根據《蘇蒙互助協定|ソ蒙相互援助議定書》決定參戰,蒙軍在蘇聯駐烏蘭巴托的第57特別軍 (第一次組建)|57-й особый корпус (1-г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第57特別軍增援下,於5月28日發動反攻,日軍因傷亡慘重於31日被迫撤退藤井志津枝。

6月19日,日軍基於試探蘇軍實力為目的,在大舉增兵後再度發動了「第二次諾門罕事件」,這次日軍一度攻入哈拉哈河西岸,但在蘇蒙聯軍強大優勢的火力及裝甲部隊攻擊下,不得不於7月5日撤回東岸。7月中旬,蘇軍由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上任指揮第1軍團,擊退日軍在7月23日的攻擊。時至7月底,「關東軍」第23師團已幾近覆滅,但為保持顏面還是準備在哈拉哈河作持久戰的準備,並在8月10日將敗退部隊重新編組為第6軍,由荻洲立兵中將指揮。8月20日,第6軍重新對蘇軍展開攻擊,但正面的第23師團與第7師團的一個旅團遭蘇軍包圍,於31日被全殲。到了9月初,日軍因損失慘重而要求停戰,「關東軍」司令植田、參謀長以下幕僚皆被解職。日軍記錄自6月20日至9月15日,日軍共15975人參戰,其中4786人戰死、受傷5455人、失蹤639人。蘇聯則宣稱日軍共於諾門罕戰役傷亡60,000人。

參考文獻

  1. 霍亂弧菌,cdc.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