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橋鎮
詹橋鎮 |
中文名 :詹橋鎮 所屬地區:臨湘市 |
詹橋鎮位於臨湘市東南邊陲,東與湖北通城縣北港鎮交界,南與岳陽縣毛田鎮接壤,西與臨湘市白羊田鎮毗鄰,北與臨湘市忠防鎮、羊樓司鎮相連。鎮政府駐地詹家橋,距臨湘市城40公里、通城縣城20公里。全鎮轄大界、三界、占橋、明月、印石、排柳、紅嶺、高嶺、新沙、沙團、雁南、團灣、抬頭丶水泉13個村,1個居委會,196個村(居)民小組,2個桔園。面積135.84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8323人(2017年),為湘北四大邊境重鎮之一。 [1]
目錄
沿革
解放初屬第七區;1956年撤區後為詹橋、賀畈、壁山3個鄉。1958年合併為詹橋公社;1961年為設詹橋、賀畈2個公社。1984年4月改詹橋、賀畈2個鄉。1984年6月劃詹橋鄉壁山、長坪、長浩、黃泥、余灣、新民等6個村設立壁山鄉。1985年詹橋鄉改為詹橋鎮。
1997年,詹橋鎮面積53.3平方千米,人口20683人,鎮政府駐詹家橋,轄詹橋居委會和三界、大界、詹橋、明月、水泉、排柳、印石、紅嶺、新沙、高嶺、沙團、雁南、團灣13個行政村,196個村(居)民小組;賀畈鄉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10184人,鄉政府駐賀家畈,轄賀畈、白竹、西沖、東沖、鴉山、分水、抬頭、金星、觀山、群建、雲山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壁山鄉面積47.3平方千米,人口7246人,鄉政府駐廟坡,轄壁山、余灣、長坪、長浩、黃泥、星明6個行政村,90個村民小組。
2008年,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湘民行發[2008] 5號):將賀畈鄉、壁山鄉與詹橋鎮合併設立新的詹橋鎮,轄1個居委會、30個行政村,總面積151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鎮政府駐詹家橋。
經濟狀況
該鎮扼湘鄂咽喉,守湘北門戶,境內地形四周高,中間低,形似盆地。四周山為藥菇山、大雲山的余脈,主要山嶺有斷峰山、銅鼓山、水泉山,海拔在5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屬於桃林河支流的團灣河、詹橋河。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農產品有柑桔、花生、八味豆豉、谷酒、馬尾松等;礦藏豐富,已經探明的有47種,其中長石、高嶺土、石英、綠柱石、芙蓉石和稀有金屬鉭、鈮等蘊藏量大。1958年曾在本鎮團灣村挖有一塊重2300多斤重的綠柱石,現陳列於北京博物館。鎮民主要從事種養殖業、礦石加工業、釀酒業。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6118萬元,稅收113.?3萬元,財政收入212萬元。
基礎設施
鎮人民政府駐詹橋。鎮區位於鎮域中心。擁有19家企業,年產值在30萬元以上的企業14家,年利潤在5萬元以上的企業12家。礦產業是本鎮的支柱產業。詹橋非金屬礦為鎮內利稅大戶,擁有固定資產1200萬元,實現利稅45萬元。集鎮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市場繁榮,擁有湘鄂邊界最大的礦石市場、服裝市場、谷酒市場,經營各類農副產品的店鋪182戶、專業市場11家,流通大戶28家,商品成交額達7000多萬元。交通發展迅速,省道1870線穿鎮而過,1996年投資200萬元,完成集鎮街道水泥硬化,投資150萬元建成市境鄉鎮最大的停車場,擁有大小車輛300多台。2000年,產生於集鎮的國內生產總值3000萬元,各類稅收76萬元,進入鎮財政的收入103萬元。社會事業不斷進步,集鎮擁有1所中學、1所農校、2所完全小學、1所幼兒園,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先進。農村廣電突飛猛進,程控電話、移動電話、有線電視覆蓋全鎮,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和合作醫療居全市先進行列,鎮衛生院1996年創"一級甲等醫院"。1960年6月詹橋公社黨委書記李再榮出席全國文教衛生群英大會。周恩來總理親自給詹橋公社頒發"衛生之鄉"的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