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蛙
角蛙 |
角蛙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寵物蛙。
幾乎在每個水族館都看得到,近年業者更名為招財蛙,大概是想仿效日本的招財貓。養過角蛙的人都知道,角蛙整天只是吃,一張大嘴占了將近身體的一半,這種構造可以說就是為了大量進食而演化的。
正是所謂的嘴大吃四方,角蛙的亞種至少有六種之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鍾角蛙(C. ornata)而最昂貴的就屬亞馬遜角蛙,又稱為霸王角蛙,身價上萬台幣。
目錄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科名:薄趾蟾科
中文名:角蛙
學名:Ceratophrys ornata
屬名:Ceratophrys a
食性:因貪食而經常捕食節肢動物或小型脊椎動物。
分布:阿根廷,烏拉圭大草原地帶及巴西。
經常把身體半埋於土中等待獵物上門的埋伏型狩獵者。棲息於南美溫暖而較乾燥的大草原地帶,對濕度要求很高,至少要85%或以上,它們的適溫環境為26-29攝氏度。利用雨量較為集中的夏季來繁殖,會選擇在池底產下200-1000顆宛如一個網球大小的卵塊。
角蛙是原棲息在南美洲的大型蛙類,共有7種,隨着棲息環境和分布地點的差異,身體上的斑紋和色彩各有不同,體形最大可達15公分左右。它最顯目的特徵就是在頭部兩側眼睛上方具有柔軟肉質狀的角狀突起。角蛙頭部上方的突起主要是為了讓自己在充滿落葉的環境中,能夠模擬成落葉的形狀而逐步演化的結果。它習慣守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等待獵物靠近再捕食,因此幾乎很少會看見它四處移動或改變姿勢。相當貪吃的角蛙只要是看見身形較小的動物經過它,幾乎都會被一口吞下,甚至是同類也不例外。不過它們對於不會動的食物,則好像看不見似的一點都不感興趣。
蛙是一種棲息在地表潮濕落葉層中活動的陸生蛙類,當繁殖季節來臨時,雄蛙會發出低沉的鳴叫聲來吸引雌蛙的靠近,在配對後將卵產在地表降雨所臨時形成的小水窪中,等待水中的蝌蚪長大成為小蛙後,從此就不再下水。角蛙的成長速度驚人,如果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半年體形就可以超過10公分了,由於外形十分有趣,因此常被人們飼養作為寵物。
角蛙特點
養過角蛙的人都知道,角蛙整天只是吃,一張大嘴占了將近身體的一半,這種構造可以說就是為了大量進食而演化的。正是所謂的嘴大吃四方,角蛙的亞種至少有六種之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鍾角蛙(C. ornata)而最昂貴的就屬亞馬遜角蛙,又稱為霸王角蛙,身價上萬台幣。令人咋舌。角蛙各亞種的原生棲地各自分離幾乎完全不相重疊,所以也就各自能夠保持較獨立的體色。但是因為人為的雜交和改良,又另外發展出許多變異的體色,使得要分辨亞種也是越來越困難。
形態特徵
體呈矮胖的模樣,仿似一隻粽子,嘴巴很大,全身皮膚布滿細上的疣粒,眼睛上方有凸起的三角形肉質小角,身體底色以黃色、黃褐色、鮮綠色居多,上面則散布有不規則之黑褐色、啡紅色、淡棕色的斑紋。全身布滿大大小小凸出之疣粒。
雄性體100mm,雌性可達125mm。經常把身體半埋於土中等待獵物上門的埋伏型狩獵者。角蛙膚色艷麗,頭上有角狀突起,外形猙獰可怕,性情也極殘暴,它是蛙中的魔鬼。它除了捕食昆蟲、小鳥等外,還以同類為食,許多性情較溫和的蛙通常是它們的口中之物。角蛙在幼蛙時期就很殘暴,它們捕食其它蛙類的幼蛙。
角蛙習性
生活習性 棲息於南美溫暖而較乾燥的大草原地帶,對濕度要求很高,至少要85%或以上,它們的適溫環境為26-29攝氏度。利用雨量較為集中的夏季來繁殖,會選擇在池底產下200-1000顆宛如一個網球大小的卵塊。
角蛙是一種兩棲類動物。所謂兩棲就是角蛙的生活中需要有水域和陸地,角蛙的幼體─ 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而成體都需要生活在近水的潮濕環境中。這種生活方式是角蛙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角蛙類是由水中生活向陸地生活的進化中形成的過渡型類群。角蛙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然而,成體適應陸地生活,由鰓呼吸發展到以肺和皮膚呼吸,外形上失去尾,形成了四肢。所謂水陸兩棲中的水是指淡水,海水中不能生存。因此,乾燥、無水、陽光直射的環境是不可能有角蛙類生存的。大部分角蛙類的活動時間在晚上,白天則隱藏在隱蔽處,以防烈日和敵害。
蛙類成體生活在近水潮濕的環境中,不同的角蛙類的具體生活環境又有差異。角蛙類有三種生活類型,即水棲型、陸棲型和樹棲型。水棲型中又可分為靜水生活型、流水生活型和湍流生活型;而陸棲型又可分為溪邊生活型、草叢生活型、土穴生活型;樹棲型不再細分。本書所要介紹的幾種角蛙,如牛角蛙、美國青角蛙和虎紋角蛙、黑斑角蛙屬於靜水生活型,棘胸角蛙屬於流水生活型,中國林角蛙屬草叢生活型。不同類型的角蛙生活在不同兩棲環境中,身體形態結構和習性同環境相適應。
角蛙的體色是一種保護色,通常表現出與環境的顏色相近,不被敵害所發現,從而保護自己。在植物叢中的角蛙以綠色為主,並有斑紋。如林角蛙為綠色,棘胸角蛙為棕色,牛蛙在明亮的環境中體色會變淺。
蛙幼體 ─ 蝌蚪生活於水中,用鰓呼吸。初期蝌蚪用外鰓呼吸,外鰓在頭的兩側,各有 3 個分支。後期蝌蚪外鰓消失,變成 4 對內鰓。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後,內鰓消失,生出 1 對囊狀的肺,可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然而肺的構造簡單,由肺所吸取的氧氣不能滿足蛙的需要,因此要藉助皮膚來呼吸氧氣,由皮膚所吸取的氧氣,占總呼吸量的 40 %左右,而呼出的二氧化碳主要靠皮膚。尤其在冬眠期,幾乎全部靠皮膚進行呼吸。皮膚呼吸的必備條件是皮膚濕潤,乾燥的皮膚不能進行氣體交換。這就是蛙類喜歡棲息在近水、潮濕、 陰涼環境中的道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