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观赏条带蝴蝶鱼

条带蝴蝶鱼(学名:Chaetodon striatus)少蝴蝶鱼科、蝴蝶鱼属鱼类。体长15厘米。体椭圆形侧扁,吻突出,口小。小而长的嘴巴上有梳子状的牙齿,排列成狭窄的行。背鳍前部有突出的刺。前额很凹,鼻子很短。幼鱼与成鱼的外表完全不同。它们在背鳍的底部有一个大的环状黑点。有四个垂直的身体线条,但是整体颜色为棕黄色而不是白色。头部通过眼睛有一条黑带,体侧有2条黑色宽横带,沿背鳍软条、尾鳍和臀鳍软条各有一条黑带,外缘白色。幼鱼可能会保留此斑点达5厘米,然后开始消失。各个年龄段的腹鳍都是黑色的。

栖息于浅水域的珊瑚礁或岩礁海区,喜单独或成对活动,以多毛类、珊瑚虫、甲壳类等为食。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至巴西海域。包括百慕大、巴哈马、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目录

简介

条带蝴蝶鱼,Chaetodon striatus,蝴蝶鱼科蝴蝶鱼属。鱼体为白色,眼部有隐眼线,躯体有二条明显的黑线,尾鳍底端及背鳍后半部和臀鳍连成一条黑线,尾柄处有一条较不明显的黑线,总共有五条黑线。喜吃海绵、软珊瑚,故不能和这些生物共养。是加勒比海最常见的蝴蝶鱼。[1]

形态特征

体长15厘米。体椭圆形侧扁,吻突出,口小。小而长的嘴巴上有梳子状的牙齿,排列成狭窄的行。背鳍前部有突出的刺。前额很凹,鼻子很短。幼鱼与成鱼的外表完全不同。它们在背鳍的底部有一个大的环状黑点。有四个垂直的身体线条,但是整体颜色为棕黄色而不是白色。带状幼体通常出现在草床上,所以深色的身体可能会伪装。头部通过眼睛有一条黑带,体侧有2条黑色宽横带,沿背鳍软条、尾鳍和臀鳍软条各有一条黑带,外缘白色。多数掠食者的目标是掠夺者的眼睛,而这种虚假的斑点会诱使掠食者以为少年会先逃离尾巴。幼鱼可能会保留此斑点达5厘米,然后开始消失。各个年龄段的腹鳍都是黑色的。

生活习性

条带蝴蝶鱼栖息于浅水域的珊瑚礁或岩礁海区,喜单独或成对活动游动是通过胸鳍的波动产生的白天活动,晚上睡觉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它会寻找庇护所因为它非常容易受到诸如海鳗、鲨鱼和其他大型暗礁鱼类等夜间掠食者的攻击

条带蝴蝶鱼是一种食肉动物,以蠕虫、海葵、珊瑚虫为食,偶尔也吃甲壳类动物。它牙齿的刚毛特性使其能够刮食无脊椎动物。在摄食浮游生物期间,也观察到条带蝴蝶鱼形成了20个的群体。它们也可以清除其他鱼类的寄生虫,包括咕噜鱼、鹦鹉鱼和刺尾鲷。

动物学史

条带蝴蝶鱼最初是由林奈(Linnaeus)于1758年命名为Chaetodon striatus。科名“Chaetodontidae”意为“刷毛齿”(“Chaeto”=猪鬃,“donte”=牙齿),描述了蝴蝶鱼家族中发现的牙齿。种名striatus源自拉丁语,可以翻译为“线条”,描述了该鱼身上的条带图案。

分布范围

海域:分布于大西洋西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至巴西海域。包括百慕大、巴哈马、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5] 在圣保罗岩石附近的大西洋中部东部也有发现。

国家: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达蒂斯和萨巴岛(萨巴岛、圣尤斯达蒂斯、博内尔岛)、巴西、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荷兰部分)、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

繁殖方式

条带蝴蝶鱼体长为12厘米时达到性成熟。成鱼通常成对出现。这些配对由雄性和雌性组成,在生命早期就配对。两鱼的配对时间很长,表明雄性和雌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求爱是充满活力的。通常,条带蝴蝶鱼会互相缠结,从头到尾,直到一条鱼中断并奔跑。它们会在礁石周围互相追逐,并会赶走任何可能靠近的孤鱼。实际产卵发生在黄昏时,雌性释放3000-4000个卵。卵很小,浮游,一天内孵化。

这种孵化的幼体被称为tholichthys,仅是蝴蝶鱼家族的特征。这个生命阶段非常独特:头部被骨甲包裹,骨板从头部向后延伸。它们的颜色是灰色的,几乎是透明的。一旦达到五分镍币的大小,它们便会在夜间大量沉降在底部。转变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到了早晨,这些幼体的颜色就变成了幼鱼的颜色。

主要价值

条带蝴蝶鱼为水族馆观赏鱼。饲养条件为水族箱190升以上,水温24-27℃,内设掩体供其隐藏。喂食动物性饵料。

物种文化

1979年,百慕发行了以条带蝴蝶鱼为图案的邮票;

1979年4月20日,开曼群岛发行了以条带蝴蝶鱼为图案的邮票;

1983年8月23日,圣卢西亚发行了以条带蝴蝶鱼为图案的邮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9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