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夏地名(王文元)

西夏地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西夏地名》中國當代作家王文元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西夏地名

有了高速公路後,國道似乎被人們遺忘了,沒有走多遠,我們就接連遇到了幾處翻漿,不得不小心繞過。    在遠處人們感覺到一馬平川的西鞏川,其實是視覺的差異。到近處,這才發現並不平整。川被一條條大溝切割得支離破碎。人們統計後發現,西鞏川內比較大的溝有宋家溝、任川河等十八條,這些溝最後都匯集到了營坊川。溝壑縱橫是黃土高原的特點,這一點在西鞏川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深溝自古就有,顯然都是雨水洪水沖刷而形成的。在建築技術落後的年代,如此深的溝是橫亘在人們面前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北宋時期,宋夏軍隊經常隔着大溝對峙。西夏人稱之為「聚卜結龍」或者「結珠龍」。在党項語中「聚卜結」為十八,稱山谷為「隆(龍)」。這就是說,這裡有十八條深溝相會於此。    當時,宋軍據守定西縣城,這裡自然是前哨之一。縱橫交錯的大溝,雖然限制了雙方行動,但夏軍只要翻越深溝而上,依託定西城防守的宋軍就處在被分割的境地中。元祐五年(1090年)任提點秦風路刑獄的游師雄,熟知邊事,曾經建議朝廷在這一帶修築城堡,以抵禦西夏人的衝擊。1092年,李憲率軍收復熙、河、蘭、會等地,就在這裡修築了城堡,取名西鞏,言下之意是西邊面對夏人的地方已經得到了鞏固。歲月久遠,西夏人當年的稱呼也早被人們忘記了。    一路上,我們看到這裡地勢東高西低,四周群山聳峙,川內溝壑縱橫,的確是一塊耕戰兼備的好地方。當年對峙的詳細情形已經很模糊了,交通不便卻讓這裡的人們備受束縛。就在距離西鞏驛鎮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王公橋,橋也橫跨在一條極深的大溝上,原本是明代一位姓王的人牽頭修建的,人們把它稱之為王公橋。清代,任定西縣縣令的王亶望再次維修了這座橋,人們依舊稱為王公橋,大部分人甚至堅信這座橋就是王亶望修建的,叫王公橋是為了懷念王亶望。儘管王亶望後來變為清代著名的大貪官,但說起王公橋定西人卻都非常有感情。可見,人們對行路難的記憶是多麼的深刻。

[1]

作者簡介

王文元,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