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松
西伯利亞松 |
西伯利亞紅松一般指新疆五針松。新疆五針松(學名:Pinus sibirica (Loud.) Mayr)是松科松屬的植物,喬木,高達35米,胸徑1.8米;樹皮淡褐色或灰褐色;枝條較密,水平開展,樹冠尖塔形;橫切面近三角形;葉鞘早落。球果直立,圓錐狀卵圓形,成熟後種鱗不張開或微張開;種鱗上部厚,下部較薄,寬楔形,約成90度角向內彎曲;種子生於種鱗腹面下部的凹槽中,無翅。花期5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分布於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新疆阿爾泰山西北部的布爾津河上游的卡納斯河和霍姆河流域。生長在海拔1600-2350米、氣候冷濕、山地生草灰化土地帶,能在乾燥砂地和排水不良的沼澤地上生長,但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粘壤土生長最好。
經濟樹種,木材優良,材質輕軟,結構細,有香氣,耐久用。可作建築、家具等用材。種子可食,也可榨油,供食用。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新疆五針松
拉丁學名:Pinus sibirica (Loud.) Mayr
科:松科
界:植物界
門:裸子植物門
亞屬:單維管束松亞屬
目:松杉目
別稱:西伯利亞紅松、卡熱阿衣(維吾爾族名稱)
亞科:松亞科
族:五針松組
屬:松屬
綱:松杉綱
概述
【物種名稱】 西伯利亞紅松
【拉丁學名】 Pinus sylvestris (Loud.) Mayr
【屬性】松科 Pinaceae
【級別】3級
【時空分布(地理分布與歷史時間分布)】 西伯利亞及新疆(阿爾泰山) 海拔下限(米)1600 海拔上限(米)2300
【個體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35米,胸徑可達1.8米;樹皮灰褐色或紅褐色;小枝黃色,密被柔毛。針葉五針一束,粗硬,微彎曲,長7一10厘米,寬1.5一2毫米,腹面兩側有3一5條白色氣孔線,橫切面具1個維管束和3個中生樹脂道;葉鞘早落;鱗葉不下延。球果直立,圓錐狀卵圓形,長5一8厘米,直徑3一3.5厘米,成熟後種鱗不張開;種鱗彎曲,斜方狀圓形,上部厚,下部較薄,鱗盾紫褐色,密被平伏的長柔毛,邊緣微內曲,鱗臍頂生,黃褐色;種於不脫落,倒卵圓形,黃褐色,長約1厘米,直徑5-6毫米,無翅。
【生理特徵】
西伯利亞紅松分布區內的氣候條件與西伯利亞冷杉的生長地相似,它喜生於寒冷、濕潤的亞高山帶下部或中山帶上部陰坡下部,由於海拔下降,大氣濕度降低,濕潤的亞高山帶下部或中山帶上部陰坡,在中山帶中、下部,由於海拔下降,大氣濕度降低,逐漸被較耐乾旱的西伯利亞落葉松Larix sibirica Ledeb.所代替。本種較耐陰,除在寒冷、濕潤的亞高山帶陰坡、半陰坡個別地段有小片純林外,通常與西伯利亞落葉松混交,或散生於西伯利亞雲杉Picea obovata Ledeb.林內。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最適生於中山帶濕潤、肥沃、深厚的砂壤或粘壤土的坡地;在土壤瘠薄的山脊,則生長不良,尖削度大,往往形成比較低矮、扭曲、稀疏的高山矮曲林。花期5月,球果翌年9—10月成熟。
【繁殖】
靠種子繁殖,育苗較易,較喜光,初期不宜光照過強。萌芽性弱,不能萌芽更新。
【現狀】
漸危種。西伯利亞紅松在我國僅產於新疆北部阿爾泰山西北部,分布面積十分狹小,加之球果成熟時不開裂,種於較重,無翅,不易傳播,易受鳥類、鼠類為害,林下天然更新不良,幼苗極少,急待採取保護措施。
【亞寒帶生物群落】
亞寒帶針葉林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陸中、高緯度地區,約在北緯50°~70°之間,如亞歐大陸北部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呈寬闊的帶狀東西伸展。這裡屬於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溫暖潮濕。形成了由雲杉、銀松、落葉松、冷杉、西伯利亞松等針葉樹組成的針葉林帶;發育着森林灰化土;動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動物為多。
苔原帶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及北美大陸的最北部,以及北極圈內許多島嶼。這裡氣候嚴寒,冬季漫長多暴風雪,夏季短促,熱量不足,土壤凍結,沼澤化現象廣泛。這些環境條件,不利於樹木生長,因而形成以苔蘚和地衣占優勢的、無林的苔原帶;土壤屬於冰沼土;動物界比較單一,種數不多,特有馴鹿、旅鼠、北極狐等,夏季有大量鳥類在陡峭的海岸上棲息,形成「鳥市」。
冰原帶幾乎占有南極大陸的全部、格陵蘭島的大部,以及極地的許多島嶼。這裡全年由冰雪覆蓋,氣候終年嚴寒,最暖月的平均溫度僅在某些地區高於0℃。植物非常稀少,僅在高出於冰雪之上的岩崖上,才有某些藻類和地衣的生長。冰原帶的動物界也很貧乏,南極大陸沒有陸生哺乳動物,僅在沿岸地區特有企鵝一類的海鳥;在北極諸島上有時可以看到白熊和白狐;在南、北半球冰原帶的海水中,有鯨和海豹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