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袁莊豆腐皮(孫同林)

袁莊豆腐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袁莊豆腐皮》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袁莊豆腐皮

在如東縣袁莊鎮,有一種豆製品叫豆腐皮,在當地久負盛名。豆腐皮的原料為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煮熟,當鍋面結出一層薄薄細膜的時候,以竹竿挑起,放通風的地方晾乾即成。

舊時豆腐店裡都製作豆腐皮。過年的時候,袁莊鄉里人家,有做豆腐過年的習俗,也會挑幾張豆腐皮,於是,一家人過年時就能享用一下土特產的味道。

豆腐皮雖屬於原生態的,但用於製作的黃豆卻比較講究,必須選用本地的小黃豆,這種黃豆個頭不大,但出漿率高,用石磨磨出,其豆漿摸上去手感細膩,聞着香味淳厚,挑出的豆腐皮顏值也高:淡黃的色澤,綿密而細膩的質感,散發着豆汁的鮮香,入口柔嫩爽口。

豆腐皮對製作豆腐的水還有講究。袁莊鎮有着得天獨厚的天然水源,這裡的地下水豐富,水質自然含鹵,因此,用小河裡滲出的地下水煮成的豆漿鮮美香淳,做成的豆腐皮口感筋道,堪稱豆腐皮中一絕。

當年的豆腐店都擁有自己的專用水塘,只有到專用水塘里取來的水所做成的豆腐味道才好,而且豆腐的出率高。後來,因為污染,水塘里的水不再好磨豆腐了,他們就選擇好的水井,有的水井裡的水磨不出豆腐,或者即使做成了,那豆腐不是味道不純正,就是品相不好。所以人們說豆腐和豆腐皮是個鬼東西,揀豆子,揀水,揀磨子,更揀人。

豆腐店都會選用好磨子,好水,好豆子,才會出好豆腐,也才會出好豆腐皮。大凡品吃過袁莊豆腐皮的人是沒有說不好的。

據鄉間的「老豆腐」們回憶,1975年,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曾來古鎮袁莊,吃過袁莊豆腐皮後讚不絕口,袁莊人也就順手將豆腐皮作為禮品給她帶回京城,一時傳為佳話。

袁莊豆腐皮之所以能抓住人們的胃,是因為在製作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極其講究,該做的工藝絕不偷工減料,其製作流程包括:選豆、去皮、浸泡、磨漿、過濾、煮漿、成膜、揭皮、晾乾、包裝等等。當然,豆腐皮的製作者還有着各自密不告人的秘招。

一方水土浸潤出一方美食。當年在民間採風,我採訪過袁莊鎮北街的「老豆腐」冒師傅夫婦。冒師傅經營着一家豆腐店,規模不小,而且,在製作上多已經用上了現代機械,產品供不應求。冒師傅告訴我:他家並非祖傳就做豆腐,最初是老伴在表兄家的豆腐坊里幫工時偷來了技藝,婚後,他們開始經營自己的豆腐坊,這一做,就再沒有停下,至今已經近40年了,他們把人生的光陰都獻給了豆腐事業。老冒說出豆腐人的生活規律:每天凌晨兩點左右起床,燒火磨漿,然後是點鹵、上箱、壓榨、出箱,到下午3點多鐘才告結束,天天如此。在冒師傅的豆腐作坊里,一字排開8口大缸,每天磨出300多斤黃豆,就在這8口缸里煮漿,待豆漿稍稍冷卻後就開始挑豆腐皮。冒師傅挑豆腐皮絕不貪心,每口缸里只挑3到5張。他說,再挑,還有,但那樣,豆腐皮的口感就差了,而且,豆腐皮挑得太多了,豆腐品相不好。因此,人們都愛吃他家的豆腐皮。正因為如此,他們叫響了袁莊豆腐皮的名氣。

冒師傅說:以前做豆腐挑豆腐皮完全是為了生計,現在有了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工藝上的事,也就是有了一種對地方飲食文化的發展、傳承和延續的責任意識。

我對豆腐皮的印象還停留在小時候,那時候有一種鄉間美食「豆腐皮夾糯米飯」(或稱「糯米飯夾皮」,又稱糍粑)。至今還沒有忘記豆腐皮夾糯米飯的工藝,前不久又在家裡複習了一回:將糯米飯煮熟,以肉丁煎蔥花炒拌,攤於豆腐皮上,再用豆腐皮加蓋,壓實,切塊,吃前放油鍋里一煎,上桌時,其表層黃橙橙油旺旺的,透着一股香氣,不用說吃,看一眼就已經滿口生浸了。「糯米飯夾皮」可是我們兒時奢望的美食。

袁莊豆腐皮的製作已經有300多年歷史。豆腐皮不僅好吃,而且營養好,據考,豆腐皮富含蛋白質和鐵等元素,是老年人和兒童的理想食品,難怪它成為人們所鍾愛的一道美味。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