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量
血量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血量(blood volume),動物循環系統內所含血液的總量,又名總血量。在較高等動物,由於血液處於閉鎖的心血管系統中,血量的變化及其調節對全身各部分的功能影響極大。動物靜息時,儘管全身血量的絕大部分是在心血管系統中不停流動,這部分血量叫做循環血量;但另有小部分血量分布在肝、脾、腹腔靜脈、骨骼。各種脊椎動物的血量 隨其體型的大小而異,差別可以非常懸殊;但就各種動物血量與其自身體重之比來看,差別並不很大。
正常成年人血量約占體重的7%-8%,即每公斤體重約含70ml-80ml血液,大部分在心血管中流動的為循環血量,小部分滯留在肝、脾、肺、靜脈等貯血庫中稱為貯存血量。
測定法
常用的是稀釋法。此法首先測定血漿量。操作的步驟是由動物靜脈注入一定劑量的無毒染料,通常使用一種稱為伊文思藍(也叫T-1824)的藍色染料溶液,或者注入碘131標記的血漿白蛋白,T-1824或碘131可與血漿蛋白結合,均勻分布在全身血液中(通常需要數分鐘),然後,測定它們在血漿中的稀釋倍數,就可以推算出血漿量。注射一定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P32或Cr51標記紅細胞,經過足夠的時間,也可以通過測定其在血液中被稀釋的倍數,推算出紅細胞的總量。以上所得的血漿總量加紅細胞總量就是總血量。
變動範圍
血量變動受許多因素影響。正常情況下變動不超過5~10%。在同一種動物,健壯的、肌肉發達的比瘦弱的血量多。雄性動物一般比雌性動物的血量多,但雌性動物在妊娠期特別在妊娠末期血量顯著增多,可以超過雄性動物的血量,此時雌性動物的血漿量和紅細胞量都顯著增加,但以血漿量增加為主。
變動異常
急性大出血時紅細胞和血漿同時大量損失,初期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尚與出血前接近;1~2小時後,血漿量從組織液得到補充,而紅細胞數短期內卻無法復原,故紅細胞計數和比容都明顯降低。大面積燒傷使血量大減,此時皮膚表面滲出液很多,使血漿量大減,但紅細胞數量不減,故紅細胞比容相對地增加。
保持正常血壓
健康人一次失血不超過總血量的10%,不致嚴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超過總血量的20%,就會引起某些正常生理功能的障礙,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高級部位的功能障礙;失血超過總血量的30%,將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嚴重障礙,如不迅速輸血搶救,就會致命。血量過多,將使心血管系統的負擔過重;血細胞過多,可導致血液的黏滯性過高,不僅可加大血流的阻力,還不利血液正常循環。因此,輸血量的過多、過快均屬有害。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