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尾菊
蝎尾菊(学名:Koelpinia linearis Pall.)是菊科、蝎尾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0厘米。根垂直下伸,细弱,茎纤细,自基部分枝,叶片线形,顶端渐尖,基部渐窄,无叶柄,基出脉,全部叶质地薄,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枝端或有时生于植株下部或基部。总苞圆柱状,总苞片小,长三角形,顶端急尖或钝,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全部总苞片外面无毛或多少被细柔毛。舌状小花黄色,瘦果褐色或肉红色,线形,圆柱状,蝎尾状内弯,果顶针刺放射状排列,无冠毛。4-7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新疆、西藏西南部,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北非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450-1000米的荒漠砾石地。
蝎尾菊植株矮小,生长期短,单株产量低,但它能生长在植物稀少,气候寒冷、干早的荒漠地带,而且茎细软,返青早。是牛、牦牛、羊、马的优良牧草,早春均采食。结果后适口性下降。
- 中文名蝎尾菊
- 拉丁学名Koelpinia linearis Pall.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科菊科
- 亚 科舌状花亚科
- 族菊苣族
- 亚 族菊苣亚族
- 属蝎尾菊属
- 种蝎尾菊
- 命名者及年代Pall.,1776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3-20厘米。根垂直下伸,细弱,直径达2毫米。茎纤细,自基部分枝,全部茎枝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细柔毛。叶线形,长4.5-9厘米,宽2-4毫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窄,无叶柄,基出3脉,或叶丝形、宽不及1毫米,具1条中脉,全部叶质地薄,两面无毛或几无毛。
头状花序小,腋生或顶生枝端或有时生于植株下部或基部。总苞圆柱状,长6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2-3枚,小,长三角形,长约2毫米,宽约0.5毫米,顶端急尖或钝,内层5-7枚,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约6毫米,宽约1.5毫米,顶端急尖或钝,全部总苞片外面无毛或多少被细柔毛。舌状小花黄色,5-8枚。瘦果6-8枚,褐色或肉红色,线形,圆柱状,长达1.5厘米,蝎尾状内弯,有5肋,背面沿肋有多数坚硬针刺,果顶针刺放射状排列,无冠毛。花果期4-7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450-1000米的荒漠砾石地。 蝎尾菊生于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砾质山前平原、山坡、粘质一碎石和沙壤质土壤、田边,是荒淋草原的常见种。蝎尾菊耐干旱瘠薄,分布区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气温低,生长季节短,无霜期50-70天,植被稀疏。在西藏,蝎尾菊生长在阿里西部狮泉河下游海拔300米左右的干河谷。以蒿属为建群种,其分盖度可达20%,蝎尾菊常以伴生种出现在群落中。亚建群种有分枝鸦葱、西藏中麻黄,伴生种有舟果荠、旱雀麦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塔城、托里、奎屯、沙湾、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米泉、阜康、奇台、霍城、伊宁、巩留)、西藏西南部(札达),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北非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大孢子发生:蝎尾菊的子房由2心皮合生成1室,基生胎座;珠心原基在子房基部的胎座上形成,刚形成的珠心为直立乳突状,在珠心顶端表皮下出现一雌性孢原细胞,该细胞体积较大,胞质浓厚,核较大,核仁明显,珠被由珠心基部的细胞分裂形成,由胚珠两侧珠核的发育不均匀,引起珠心向一侧弯曲,此时孢原细胞体积增大,呈圆球形,细胞质浓厚,至珠被即将包被整个珠心时,孢原细胞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初形成的大孢子母细胞呈长椭圆形,核及核仁均较大,随后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在减裂I前期的细线期,大孢子母细胞呈近控形,胞质染色较浅,核中染色体细长呈丝状,核仁明显;在前期I的粗线期,胞质染色明显,染色体缩短变粗,核仁明显;在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纺锤丝染色明显;在I末期,所形成的大孢子二分体呈长控形,每个子细胞近锥形,;在减裂I的末期,大孢子母细胞分裂,形成一直线排列的大孢子四分体,每个大孢子胞质中液泡明显,此时珠被包围了整个珠心,由5-6层细胞组成,珠心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大孢子四分体形成后不久,珠心细胞开始自顶部解体、消失,同时四个大孢子中,珠孔端的三个大孢子相继退化其中最先退化的是四分体中部的两个大孢子,表现为细胞收缩成扁长形,胞质染色较深,液泡位于细胞的珠孔侧,随后珠孔端大孢子解体,最后各退化的大孢子在珠孔端形成一染色较深的细胞残留物,而合点端大孢子则继续发育,细胞体积增大成狭长形,核及核仁较大,位于细胞中央,两端各为一液泡占据,形成功能大孢子。
雌配子体发育:功能大孢子继续发育,细胞各部分体积增大,发育成长椭圆形的单核胚囊,单核胚囊的核较大,位于近细胞中央,珠孔端的液泡较合点端的液泡小,细胞质集中分布于核的周围,在液泡与胚囊壁之间仅有一薄层分布,胚囊的珠孔端外侧有一染色较深、由退化大孢子形成的帽状的细胞残留物单核胚囊的的细胞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核胚囊,其中一个核紧靠珠孔端,而另一个核则位于胚囊的中下部,在两核之间及胚囊的合点端各有一大液泡,细胞质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核周围,2核胚囊细胞核同步分裂,同时胚囊体积增大,形成一狭长囊状的4核胚囊,中央为一大液泡占据;4核胚囊的细胞核分裂一次形成8核胚囊,但各细胞的分裂方向不同,其中珠孔端及台点端的一个核均为横向分裂,而内侧的两个核则为斜向分裂早期的8核胚囊成两组排列,珠孔端的4个核中有3个核相互靠拢;另1个则略向胚囊中央突出,核周围的细胞质均比较浓厚;随着胚囊中各细胞的分化,珠孔端及合点端各有一核向胚囊中央移动,形成极核,而珠孔端的三个细胞发育形成卵器,呈“品”字形排列,且细胞均为长梨形,其中卵细胞位于中间,体积较大,细胞的饭性化明显,核位于细胞的合点端,周围有细胞质集中分布,珠孔端则具一大液泡,而两个助细胞分别位于两侧,丝状器不明显,顶端具一长喙伸至珠孔基部,其细胞饭性与卵细胞相反,核均位于珠孔端的狭长部分,合点端各具一大液泡;胚囊中央的两个饭核于受精前彼此融合,形成一个大的中央细胞,但融合的方向多样,有的呈上下融合,有的则呈横向或斜向融合,中央细胞的核及核仁均较大,大部分细胞质位于靠卵器的一侧,而近合点的一侧则有一至几个液泡分布;合点端的反足细胞为两个,成直线排列,其中近合点的一个呈长方形,细胞质较浓,具2个核。故蝎尾菊的成熟胚囊具6个细胞7个核,为单孢的蓼型胚囊,反足细胞一般在受精前开始解体,至心形胚形成时才完全消失,但在极少数胚珠胚囊中,反足细胞在球形胚时还清晰可见。
主要价值
蝎尾菊植株矮小,生长期短,单株产量低,但它能生长在植物稀少,气候寒冷、干早的荒漠地带,而且茎细软,返青早。是牛、牦牛、羊、马的优良牧草,早春均采食。结果后适口性下降。在化学成分上看,其粗蛋白质含量高达18.88%,是荒漠地区营养价值较高的饲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