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寺
虎丘寺 |
中文名;虎丘寺 据传;春秋末期吴王阊闾葬此 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外山塘街 取名者;司徒王、司空王珉 |
虎丘寺在今江苏苏州阊门外山塘街。据传春秋末期吴王阊闾葬此,后有虎踞其上,故称虎丘。一说丘如蹲虎而得名。东晋时,司徒王、司空王珉在此山建宅,建和二年(327),二人因崇佛而舍宅为寺,取名虎丘山寺,分东西二刹。后多次被毁,今存者系后建。[1]
目录
概述
虎丘寺又名云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西北的虎丘山上,佛寺沿小山而筑,将山包于殿宇之后,有“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之说,历来高僧辈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传说虎丘山中有虎占山为王,危害生灵。曾在寒山寺挂锡的寒山僧乃文殊菩萨的化身,其坐骑青狮恼于白虎作恶,趁文殊闭目养神之机,潜出山门,直扑虎踞之丘。虽降伏白虎,却已来不及返回佛门,跌落于枫桥之南化作石山,被降服的白虎,也化成今天的虎丘。[2]
地理位置
虎丘寺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外,距城七里的虎丘。
自然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旅游景区
虎丘山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三.五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三十四.三米,占地约二十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著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资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後,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
云岩寺
五台云岩寺旧时为东南一大丛林,庙宇宏伟壮观,佛塔琳宫、重楼飞阁,十分繁盛,是宋代“五山十刹”之一。寺院历史上曾七次遭劫,屡毁屡建,现在主要建筑仅五代所建云岩寺塔和元代所建的断梁殿两处,其余均系太平天国以后重
建的。断梁殿即寺院的二山门,始建于唐,重建于元,平面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殿中正梁以两根圆木接成,接缝在中央,故有“断梁”之称。殿内原有康熙手书“路接天阊”匾额及频那耶迦塑像(俗称哼哈二将),惜已毁。
现存元碑一方,明碑三方,记述寺院沿革颇详,为重要历史文献。塔在山顶,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七层,高约47米,人称“虎丘塔”,是苏州的象征。
五台云岩寺是东南一大名刹,名声很大,历代不少著名僧人曾来此住持。仅《高僧传》等书中所记,就有名僧竺道一、竺道生、昙谛、岌法师等来此讲过经。梁僧隋若、智聚,唐僧慧严、僧瑗、齐翰等也来过这里。尤其是宋代高僧绍隆的到来,汇集了四方众僧,道声大扬,在此形成禅宗一派——虎丘派。绍隆坐化后,在虎丘东山庙西松径后建有一塔,俗称“隆祖塔院”。
历史文化
据寺内碑刻记载,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当时寺建于剑池山下东西两处,本是两个寺。唐时为避李虎 (唐高祖李渊祖父)之讳,便改名为“武丘报恩寺”。会昌年间(841~847年)佛寺废毁。后来重建时,合两寺为一寺。五代末,增建虎丘塔。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重建时又改名为“云岩禅寺”,塔名也改为“云岩寺塔”。清康熙年间更名为“虎阜禅寺”,但人们仍习惯俗称“虎丘寺”。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江南才子唐伯虎与苏州虎丘寺 , 新浪网 2013-10-11
- ↑ 题苏州虎丘寺僧院 , 新浪网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