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慧
蘇巧慧(1976年4月5日-),臺灣律師、民主進步黨政治人物,籍貫屏東縣屏東市,生於臺北市,成長於臺北縣(今新北市),北一女中、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2002年律師高考及格,2006年赴美國攻讀法律,波士頓大學法律系及賓州大學法律系雙碩士,賓州大學法律博士候選人。已婚,其夫為臺東阿美族紀錄片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1],育有兩女。父親為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曾任超越基金會執行長,現任執行長為其妹妹蘇巧純。
學歷
| |
| |
經歷
| |
| |
2016年1月16日,當選中華民國第九屆立法委員。
目錄
生平
求學與早期就業
生於台北市,畢業於北一女中,後考入台灣大學法律系,2002年律師高考及格,進入萬國法律事務所,擔任訴訟律師[2]。
2004年,擔任陳水扁競選總部律師後援會總聯絡人、陳水扁「當選無效之訴」驗票律師團律師[3]。
2005年,擔任台北縣政府偏鄉法律諮詢義務律師。
赴美進修
2006年赴美國攻讀法律,攻讀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律系及賓州大學法律系雙碩士,獲得賓州大學法律博士候選人,主修國際關係、公投法。
結婚
2008年完成終身大事,其夫為紀錄片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育有兩女。值得一提的是次女的懷孕期間,恰逢幫助父親選務過度疲累,造成早產[4]。後來因緣際會裡透過當時兄弟象隊球員馮勝賢了解早產兒志工團的情形,於是蘇巧慧也積極參與其中。由於身為人母,讓她從此特別關注親子家庭議題。此外,因父親為現任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蘇巧慧從小就有豐富的公共參與及選戰經驗[5]。
從政生涯
2011年起,開始在其父親所創辦的超越基金會工作,擔任執行長之職務,以「適性教育」目標,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推動教育及文化工作。
2013年,因有感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當前學校的配套輔導機制卻嚴重不足,為打破僵化的升學主義,協助學生適性發展,啟動「超越達人計畫」,邀請各行各業職場達人,走進國、高中校園,和學生分享個人生命及職場體驗,並透過不同於傳統教學的「互動式職場體驗」,讓學生瞭解各行各業的職場狀況,同時搭配書籍出版、影像紀錄等,開拓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想像。計畫啟動迄今,已邀請60位各行各業的職場達人,從城市到偏鄉、離島,走進近200所學校,深受老師、家長及學生的歡迎,每年提出希望加入超越達人計畫的學校不斷增加
2015年2月,宣布參選新北市第五選舉區立法委員(樹林區、鶯歌區、新莊區西盛九里)[6]。
2016年1月,當選新北市第五選舉區立法委員(樹林區、鶯歌區、新莊區西盛九里)[7]
2016 年,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選為第九屆第一、第三、第四會期教育文化委員會優秀立委[8]
2017 年,口袋國會國會記者票選第九屆第二、第三會期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表現優秀委員[9]
2017 年,口袋國會評選為第九屆第四、第五會期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優質立委[10]
問政績效
教育法案
提出《偏遠地區教育條例草案》:給予資源較少的偏鄉地區更多的資源及支援。[11]
提出《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促進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興辦,鼓勵教學創新以及特色發展;改善實驗教育所面臨的困境,給予教育工作者更強而有力的支持,讓實驗教育為台灣教育迸發出更多的火花及可能,引導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12]
推動「新一代設計展」場地費減免:協調經濟部及教育部等有關單位,協助學生解決我國最大的學生設計展──「新一代設計展」場地租金過高等問題;促成自107年起,新一代設計展場地租金由教育部以及經濟部負責,減少學生負擔,讓學生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展現才華、創作。 [13][14][15]
兒童權利及福利法案
提出《兒童及少年儲蓄帳戶條例》:加強投資經濟弱勢兒童及少年,使其擁有平等之生涯發展機會,改善經濟弱勢家庭低學歷、低技術、低社會參與度的循環。[16]
動物保護法案
提出《動保法修正草案》:有鑑於虐狗事件頻傳,及法規老舊、保守,提案修正《動保法》,提倡國民對動物之認識及責任、強化飼主及業者責任、擴大犬貓以外動物保護對象之範疇。[17]
地方建設
捷運樹林萬大線第二期工程
捷運樹林萬大線在2010年獲行政院核定,採分期建設,串連北市到新北市永和、中和、土城、樹林、新莊區。不過一期工程從2014年起陸續動工之後,二期工程因雙北市府未能在財務計畫上取得共識,延宕多年。
時間 | 進度 | 目標 |
---|---|---|
2010年 | 行政院核定 | 串連北市到新北市永和、中和、土城、樹林、新莊區。 |
2018年4月 | 爭取經費 | 蘇巧慧與吳秉叡、吳淇銘立委等人拜會行政院長賴清德,督促中央加快審查進度,並給予經費支持。 |
2018年5月 | 納入前瞻二期計畫預算[18] | 國發會同意捷運樹林萬大線第二期工程的財務計畫,通過約555億元經費,並送行政院核定。[19] |
三鶯大橋改建
三鶯大橋已有30年歷史,為往返三峽、鶯歌地區的重要道路,但橋梁老舊已有裂損,意外頻傳。市府制定改建計畫雖早已通過,建設經費卻遲遲未確定。[20]
時間 | 進度 | 目標 |
---|---|---|
2017年6月 | 三鶯大橋改建案 | 蘇巧慧國會辦公室發函內政部營建署,建議將三鶯大橋改建案納入生活圈道路計畫。 |
2018年1月 | 行政院核定 | 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由中央補助七成經費[21]。預計將可以取得約14億元的補助[22]。 |
台65線鄰近浮洲橋增設南向匝道
台65線興建時預留了連接浮洲橋的匝道設計,但通車後匝道卻遲遲沒有動工,往返樹林、板橋的民眾不僅增加通勤時間,還得繞道到土城,造成交通瓶頸。
時間 | 進度 | 目標 |
---|---|---|
2018年4月 | 民意代表邀集公路總局、新北市工務局等單位前往會勘 | 中央審核通過。 |
2018年5月 | 公路總局通過台65增設浮洲橋匝道計畫;同年交通部核定[23]。 | 交通部審核通過。 |
2018年12月 | 浮洲橋匝道工程經費約為4.77億元,將由公路總局編列「省道改善計畫」預算支應。 | 2021年中通車。[24] |
台獨主張
參考資料
- ↑ 蘇貞昌愛女 嫁才子導演
- ↑ 我國實務對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之認定 ( In Practice Ascertainment on Causation regarding Medical Malpractice Lawsuits in Taiwan)法源法律網-法學論著-法學期刊-萬國法律第 133 期.2004-02-01
- ↑ 50陳呂票錯算給連宋 激辯後列爭議票藍表示坦然接受.蘋果日報.2004-05-12
- ↑ 陳璟民、曾德峰早產外孫女出院 蘇貞昌欣喜.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07-20
- ↑ 林朝億.蘇巧慧撇政二代:我5歲就助選.新頭殼.2015-02-10
- ↑ 張安蕎、俞肇福、陳慧萍。蘇貞昌長女蘇巧慧 宣布參選立委。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02-10。
- ↑ 王鴻國。蘇貞昌女兒蘇巧慧宣布當選。中央社,2016-01-16 。
- ↑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立法委員評鑑:第九屆第一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 ↑ 口袋國會 Facebook 專頁 國會記者票選優秀委員
- ↑ 口袋國會 Facebook 專頁 國會記者票選優秀委員
- ↑ 陳熙文。立委:偏鄉學校普遍人力短缺 卻有很多流浪教師2017-08,聯合晚報。
- ↑ 東森新聞政治中心。「實驗三法」三讀通過 立委蘇巧慧:台灣教育要迸發更多火花2017-12 ETtoday 新聞雲
- ↑ 教育部電子公文 教育部函,臺數高(一)字第1060233259號
- ↑ 教育部電子公文 教育部函,臺數高(一)字第1060233259號附件頁1
- ↑ 教育部電子公文 教育部函,臺數高(一)字第1060233259號附件頁2
- ↑ . 法源法律網 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aspx?AID=12&NID=151702.00&kw&TY=1,19,20,21,22&sd=2017-07-18&ed=2018-07-18&total=45&NCLID=6.02&lsid.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 法源法律網 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aspx?AID=38&NID=157303.00&kw=蘇巧慧&TY=22&sd=2016-02-26&ed=2019-02-26&total=667&NCLID=&lsid=.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邱書昱/新北報導. 捷運樹林萬大線二期確定納前瞻 估2030年完工. 自由時報. [2018-05-02 17:04].
- ↑ 蘇芳禾/台北報導. 樹林萬大線二期財務國發會點頭 蘇巧慧:不再只是虛線. [2018-08-22 21:18].
- ↑ 許哲瑗. 三鶯大橋機車道 2年後完工. 中國時報.
- ↑ 陳俊雄. 改建三鶯大橋 寄望前瞻補助.
- ↑ 蘇巧慧.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iaohui.su/posts/快訊終於三鶯大橋的建設經費將有著落昨天行政院賴清德院長已經核定新一期的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今天將回覆內政部未來只要新北市政府將三鶯大橋列為建設第一案中央就/1307703186041469/.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 台65線增設浮洲匝道 蘇巧慧爭取計畫獲交通部通過.
- ↑ 陳俊雄/新北報導. 台65浮洲橋匝道 2021通車.
- ↑ 丘採薇.蘇巧慧提修憲刪自由地區,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聯合報.2017-09-27
- ↑ 綠委提案 陸委會變更為中國事務委員會.中央廣播電臺.2017-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