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麻黃
藏麻黃 |
中文名稱:藏麻黃 拉丁學名: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科:麻黃科 Ephedraceae 屬:麻黃屬 Ephedra 種:藏麻黃 |
藏麻黃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小灌木。產於西藏南部山區及拉薩附近海拔3600-4500米地帶。
目錄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裸子植物門 Gymnospermae
綱:蓋子植物綱 Chlamydospermopsida
目:麻黃目 Ephedrales
分布區域:產於西藏南部山區及拉薩附近海拔3600-4500米地帶。
簡介
麻黃,氣溫,味苦甘,氣味俱薄,無毒,升也,陽也。手太陰之劑,入足太陽經,走手少陰陽明經藥也。去根節者發汗,留根節者斂汗。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宜用之。若表無真寒邪,或寒邪在里,或表虛之人,或陰虛發熱,或傷風有汗,或傷食等症,雖有發熱惡寒,其不頭疼身痛而拘急,六脈不浮緊甚者,皆不可汗。雖有可汗之症,亦不可過。蓋汗乃心之液也,不可汗而汗,與可汗而過之,則心家之液涸,而心血亦為之動矣,或致亡陽,或致衄血不止,而成大患也,戒之。君羌活,能散風邪。佐獨活,能消香港腳。同杏仁,能去寒邪,兼理哮喘。
臣甘菊,能清肺熱,更明眼目。身能發汗,根主斂汗。風家用之多驗者,何哉?蓋風至柔也,而善藏,麻黃性至輕也,而善驅,內用氣血藥以托之,外用浮劑以散之,此以善藏始者,不得以善藏終矣。陰虛發汗者,鹿角四物湯加根節斂汗。汗多亡陽者,附子四君飲入根節回陽。
癰疽方起者,行涼藥中兼用之,即散無疑。寒邪戰慄者,疏風藥中兼用之,立止不謬。痘家初發熱,及痘紅紫稠密,皮濃不快者,多用於行涼解毒藥中,則內托外散,正所謂開門放賊,而痘亦因之稀少矣。又能散胸膈泥滯之氣,表虛則忌。[1]
形態特徵
藏麻黃小灌木,高20-60厘米,莖直立,粗壯;莖皮灰褐色或灰黃色;綠色小枝密集於節上成假輪生狀,節間長2-3厘米,徑1.5-3毫米,縱槽紋明顯。
葉2裂,長約3毫米,下部約1/2以上合生,裂片寬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鈍或圓,中央綠色部分窄直,周圍膜質透明。雄球花對生於節上,常2-3個組成複穗狀,苞片(4-) 5-6 (-7)對,近圓形,膜質部分明顯寬闊,雄花通常具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上部伸出苞片之外,假花被倒卵圓形;雌球花對生於節上,通常單生,稀2-3個組成複穗狀,無梗或有短梗,苞片2-3對,基部1/5-1/2合生,雌花2,稀1,珠被管長約0.5毫米,直立。成熟雌球花漿果狀,苞片肉質紅色;種子常露出於苞片之外,卵圓形,長約6毫米,徑約3毫米,灰黑色,被白粉,邊緣常有棱肋。花期7月,種子8-9月成熟。據 R. Florin 記載西藏南部有 E. saxatilis var. sikkimensis (Stapf) Florin(文獻與藏麻黃同,28. t. 5. f. 1.) ,它與原變種的區別為植株高15-20厘米,雄球花具2-4對苞片。經查核采自西藏南部的標本,植株高15-60厘米,雄球花具4-7對苞片,而以5-6對為多,從未見到2或3對,這些特徵與藏麻黃 E.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一致。至於 "var. sikkimensis" 是否應該成立,我國有無分布,尚待進一步調查研究。[2]
分布範圍
產於西藏南部山區及拉薩附近海拔3600-4500米地帶。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山。
藥用價值
【藥 名】:藏麻黃
【拼 音】:ZANGMAHUANG
【來 源】:為買麻藤科麻黃屬植物藏麻黃的全株。
【功 效】: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消腫。
【主 治】:治外感風寒表實症。治風寒襲肺、肺氣不宣喘咳證。治小便不利、全身浮腫症。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肺、脾、膀胱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
【別 名】:策效木(藏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西藏、四川、雲南等地。
【拉丁名】:原植物藏麻黃Ephedra 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幼嫩枝總生物鹼含量為0.53一1.82%,其中主要為麻黃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