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藍極樂鳥(學名:Paradisaea rudolphi)長約30厘米,為體型小而粗壯的深色極樂鳥。嘴喙藍白色,眼圈白色。雄鳥翅、背和尾藍色。雌鳥下體栗褐色。雄鳥黑色的羽毛搭配藍色的尾羽和兩條細長的尾帶,顯得異常奪目。

分布於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央區的東部,棲息於海拔1.4~1.8千米的低地山地雨林。主要以各類水果為食。交配炫耀時會倒掛樹枝,發出金屬質感的「嗡、嗡」聲。

藍極樂鳥被一些鳥類學家視作所有鳥中最可愛的一種。卡爾·哈斯坦於1884年發現該鳥。其學名中的「rudolphi」是為紀念奧地利命運多舛的皇太子魯道夫。

由於分布範圍狹小、棲地喪失,種群數量稀少,以及一些地區對獵獲其羽毛的高額獎勵,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稀有的藍極樂鳥列為易危物種(VU)。

目錄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潮濕森林,分布海拔1400~1800米(偶爾1100~2000米)。能適應森林退化的棲地環境。有時出現在花園別墅,又或飛臨高原溝壑、林緣地帶,藏身其雜有樹木的灌叢中。[1]

形態特徵

成體長約30厘米,大致深色。

雄鳥頭、頸和翕為光澤黑色,頸部雜有暗紅色羽毛。白色眼圈呈斷開狀。翅寶藍色,背、尾亦為藍色。上翼鈷藍色,翅上覆羽內外的藍色深淺不同。尾上部藍紫色,中央尾羽延長呈深藍色絲帶,末端鏟形。胸部上方黑色較淡,胸部下方具清晰的深藍色反光。腹部黑色,尾下覆羽和腿棕黑色。體側具噴射狀的飾羽,形成深淺不一的藍色或紫色絲絮。體側深紅色斑點,在求偶炫耀時起重要作用。

虹膜深褐色,喙藍白色。腿灰紫色。

兩性區分:雄鳥具紫藍色和黃棕色的側羽,以及兩條長帶狀尾羽。 雌鳥比雄鳥稍小,無雄鳥的裝飾性羽毛。雌鳥頭部類似雄鳥,但黑色黯淡偏褐色,光澤也不明顯。雌鳥下體栗褐色,喉至下腹深褐色。

幼鳥類似雌鳥,但翅膀的顏色更暗,喙更顯灰色,眼睛周圍的白色羽毛更為明顯。

雌性亞成鳥有較多的黑色斑紋,在腹部尤為明顯。雄性亞成鳥仍保留了雌鳥的許多羽毛特徵,但隨着年齡增長,他們逐漸生出漂亮的飾羽和緩慢變長的中央尾羽。 [2]

藍極樂鳥與同屬其他品種相比顯得較小而粗壯,尾部較短,頭部圖案樣式和藍色上體為該鳥的顯著特徵。

生活習性

大抵活動於原始叢林的林冠層。也有該鳥雲集塔里山谷歌唱的報道,但該地少有原始林保存(B. Beehlerin litt. 2012)。有時會與其他品種的極樂鳥結成小群。

食物主要為各類水果,尤其是無花果、漿果和核果;也攝食動物,如節肢動物和蜥蜴(或許)。

遷徙:留鳥,不遷徙。

叫聲:繁殖炫耀期,雄性發出有規律的「wahr,wahr」,「嗡、嗡」聲以及交流時的「哇、哇哇」,「隆、隆隆」的聲音。[3]

繁殖方式

婚配為一夫多妻制。雄性以絢麗的羽毛吸引異性。但不同於極樂鳥屬(Paradisaea)的其他品種,雄性藍極樂鳥僅獨棲在雌鳥周圍。求偶炫耀時,雄鳥會倒掛枝頭,胸前那道紅色邊緣的黑色橢圓塊會有節奏地膨脹和收縮。它們紫羅蘭色的羽毛呈扇狀展開,抖擻着身體來回盤桓,中央尾羽向兩側伸展成漂亮的圓弧形。整個炫耀期間,雄鳥發音低沉溫婉而不嘈雜刺耳。[4]

交配後,雌鳥獨自尋址和築巢。巢呈圓球形,築巢材料主要是植物根莖、附生植物以及木麻黃纖維和荊棘,巢內墊滿攀緣植物的卷鬚。此類鳥巢的距地高度各不相同,一般在4~19米,從灌木頂部到大樹的樹冠都有發現。雌鳥每窩產卵1~2枚。孵卵期18天。雌鳥育雛信息匱乏。[5]

分布範圍

原產地:巴布亞新幾內亞。

藍極樂鳥散落於原產地中央區的東部,從塔里的西薩山南到歐文斯坦利山脈。[6]

種群現狀

根據已知種群記錄、豐度及種域分布的綜合評估,藍極樂鳥的成體數量約為2500~9999隻,該數據與體型類似的同屬或相近種的種群密度估計相一致。該鳥種群總數在3500~15000隻。計算種群趨勢的有效數據尚不充分,由於獵獲羽毛的壓力,推測其種群數量處於緩慢的下降中。[7]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種(VU),2014年評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