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蒙古鴉蔥

中文名稱:蒙古鴉蔥

拉丁學名:ScorzoneramongolicaMaxim.

別稱:羊角菜、羊犄角

界:植物界

科:菊科

屬:鴉蔥屬

蒙古鴉蔥一種多年生具肉質宿根的草本植物。是分布於中溫和寒溫氣候區的鹽生牧草。具有飼用價值。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35厘米。根垂直直伸,圓柱狀。莖多數,直立或鋪散,上部有分枝,分枝少數,全部莖枝灰綠色,光滑,無毛;莖基部被褐色或淡黃色的鞘狀殘遺。

基生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10厘米,寬0.4-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柄,柄基鞘狀擴大;莖生葉披針形長披針形橢圓形長橢圓形或線狀長橢圓形,與基生葉等寬或稍窄,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收窄,無柄,不擴大抱莖,互生,但莖常有對生的葉;全部葉質地厚,肉質,兩面光滑無毛,灰綠色,離基3出脈,在兩面不明顯。

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或莖生2枚頭狀花序,成聚傘花序狀排列,含19枚舌狀小花。總苞狹圓柱狀,寬約0.6毫米;總苞片4-5層,外層小,卵形、寬卵形,長3-5毫米,寬2-5毫米,頂端急尖,中層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2-1.8厘米,寬2.8-3. 5毫米,頂端鈍或稍漸尖,內層線狀披針形,長2厘米,寬2毫米;全部總苞片外面無毛或被蛛絲狀柔毛。舌狀小花黃色,偶見白色。

瘦果圓柱狀,長5-7毫米,淡黃色,有多數高起縱肋,無脊瘤,頂端被稀疏柔毛,成熟瘦果常無毛。冠毛白色,長2.2厘米,羽毛狀,羽枝蛛絲毛狀,纖細,僅頂端微鋸齒狀。花果期4-8月。

簡介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30cm灰綠色,無毛。根垂直,圓柱狀,肉質,褐色或黃乳色,裡面有厚或薄綿毛。莖多數,上部分枝,直立或自基部鋪散。葉肉質灰綠色,具不明顯的3—5脈,基生葉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成短柄,莖生葉無柄,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分枝頂端,狹圓錐狀,長1.8—2.8cm;寬3—7mm,總苞片無毛或有微毛,外層卵形,內層長橢圓狀條形,舌狀花黃色干時紅色.瘦果長約7mm,有縱肋,上部有疏柔毛,冠毛白色,羽狀(圖97)。[1]

生態特徵

蒙古鴉蔥是多年生具肉質宿根的草本植物。

它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肉質直根和根頸頭仍保留在土壤中,翌年春末,夏初,環境條件適宜時,重新萌芽,形成新的植物體。蒙古鴉蔥從萌發到植株枯死,整個綠草期為6—7個月,4月萌發,7月現蕾,陸續開花結實,10月底或11月初株體枯死. 蒙古鴉蔥是我國中溫和寒溫氣候區的鹽生牧草。它生長地的土壤pH值一般是7.5—8.0。

它主要適生在河北,山東、遼寧,江蘇北部沿海地區的鹽土上。在內陸的鹽土區如西北、河南,內蒙古和黃河中下游兩岸,凡產鹽的地點或鹽湖邊緣也均有分布,但從來沒有看見過它生長在鹼土上。據各地調查,凡是蒙古鴉蔥生長茂盛的土壤,大都含有高量NaCl的成分,是該土壤類型的指示植物。從它與土壤含水量的關係看,在局部地勢低洼、含水量豐富的濕潤鹽性土壤上,一般不見生長或極少生長;但在排水良好的鹽土上,如鹽土堆或鹽田埂及其排鹽溝岸卻生長十分繁茂。在海邊重鹽荒高地,它多成純叢生長,在輕鹽荒地與它生長在一起的常見植物有:獐毛(Aeluropuslittoralisvar.Sinensis),蘆葦(Phragmitasaustralis),鹽地鹼蓬(Suaedasalsa),二色補血草(Limoniumbicolor),鹼蓬(Suaedaglauca)、寬葉獨行萊(Lepidiumlati-folium),白刺(Nitriasibirica)等。[2]

分布範圍

分布遼寧(大連)、河北(樂亭、昌黎)、山西(解縣、太原、平魯)、陝西(靖邊、榆林)、寧夏(靈武)、甘肅(玉門、敦煌)、青海(柴達木)、新疆(輪台、託克遜、葉城、和碩、鄯善、尉犁、莎車)、山東(牟平、青島)、河南(新鄉)。生於鹽化草甸、鹽化沙地、鹽鹼地、干湖盆、湖盆邊緣、草灘及河灘地,海拔50-2 790米。哈薩克斯坦及蒙古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蒙古。

飼用價值

蒙古鴉蔥的幼嫩莖葉是優質飼料。新鮮的或青貯過的綠色莖葉,牛、馬、羊、騾、驢等均喜食。它的肉質根富含營養物質,無論是新鮮的或煮熟的,用它餵豬營養價值很高。蒙古鴉蔥地上莖葉營養成分高,飼用價值大。據研究,其營養價值不低於菠菜,經過青貯的莖口卜,其營養成分也不下降(表97—1,表97—2)。從表中可見,蒙古鴉蔥的營養成分,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偏上,灰分含量也較高。不僅青草馬、牛、羊、驢、騾喜食,還是兔和豬的優質飼草,尤其是煮熟後拌入精料,氣味濃香,品質更佳。又因綠草期長,放牧可長達5個多月。雖其產草量不很高,但仍然是鹽荒區的一種好牧草。[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