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蒂雷納子爵

蒂雷纳子爵

又稱杜伦尼
圖片來自google
國籍    法國

出生    1611年9月11日

逝世    1675年7月27日

性質    法國元帥

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又译为杜伦尼法語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scount of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是六大法国大元帅(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之一。

目录

簡介

中文名: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

外文名: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别 名:杜伦尼,雷纳子爵

国 籍:法国

民 族:法兰西人

出生日期:1611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1675年7月27日

职   业;军事统帅

主要成就:1639年攻占都灵、诺德林根战役,国历史上六位大元帅之一

出生地:当[1]

生平

早年

蒂雷纳生于法国色当贵族家庭,蒂雷纳子爵兼布永公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的次子,他的外祖父是领导荷兰独立运动的奥兰治亲王沉默者威廉」,他的舅舅是接替威廉指挥对西班牙独立战争的天才統帥——拿骚伯爵莫里斯。12岁时父亲去世,长兄继承公爵爵位,他被送到荷兰舅舅莫里斯伯爵那里,加入军队见习战争艺术。

三十年戰爭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法国在首相黎塞留枢机的领导下向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宣战。蒂雷纳在红衣主教瓦勒泰(La Vallette)法国元帅的手下任职,1637年晋升为中将军衔。1643年5月16日,蒂雷纳获得法国元帅权杖。在他的指挥下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并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德意志三十年战争

投石黨運動

投石党運動中,最初蒂雷纳和孔代亲王路易都是反政府的投石党人。第一次投石党運動結束后,孔代亲王雖然平亂有功,但因為居功自傲、反對攝政的太后,被首相马萨林逮捕投入监狱,引發1650年的第二次投石党運動。蒂雷纳逃亡荷兰,跟法国的敌人西班牙合作,带领一支西班牙军队进攻法国。但他被法国保王派的杜普莱西斯公爵(Duplessis)將軍在1650年於Champ Blanc战役击败。

1651年,马萨林去职,孔代被释放,蒂雷纳也回到法国,決定成為忠實的保王黨大將。他作为流亡的法国国王和王太后的支持者,帶領紹姆貝格等有才幹的將領,与投石党首领孔代亲王作战(1652年7月2日在巴黎聖安托萬區)。此戰雖不成功,但因為1653年路易十四結束投石黨叛亂,所以後來在法國中央的支援下,不斷击败孔代亲王西班牙联军。

法蘭西稱霸之路

1659年西班牙徹底衰落,被迫和法国签订比利牛斯和约。在和约中,西班牙除了割让一系列领土之外,还将年幼的西班牙公主瑪麗·特雷薩嫁给20岁的法王路易十四。1660年,蒂雷纳受封“国王陛下的陆军大元帅”荣誉头衔。之後他和回歸法國的大孔代於戰場上共同合作。1668年在演說天才兼偉大主教博旭哀的遊說感化下,他從喀爾文派改信天主教,因此更加得到路易十四的信任。

阵亡

他在產權轉移戰爭(1667-1668年)中功勳卓著;法荷戰爭時(1672-1678年),他成功進佔弗朗什孔泰,1675年7月27日在萨斯巴赫(Sasbach)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優秀主帥——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作战时,被一颗炮弹击中阵亡,被葬在巴黎圣·迪尼斯国王墓地里。两百年后,拿破仑出於崇敬,又把他的遗体重新迁葬到巴黎残废军人院

在他手下服役的有法国元帅沃班紹姆貝格路易十四所倚重的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 (盧森堡公爵),及范多姆(Vandome)元帅、克洛德·路易·赫克托尔·德·维拉尔(Villars)诸元帅,还有一位英国名将,日后成为第一代马尔巴罗公爵约翰·丘吉尔

主要影响

军事成就

杜伦尼于1639年任驻意大利法军司令,次年取得卡莱列会战胜利;1643年指挥法军在弗赖堡、讷德林根和楚斯马斯豪森等地作战中获胜;1672年率法军入侵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在1674年至1675年的冬季作战中,指挥法军取得蒂尔凯姆会战的胜利。

军事思想

杜伦尼一生戎马,把实施战区广泛机动与决定性交战相结合的思想作为其军事理论的基础,在制订战斗计划时以详细分析情况为基础,并认为组织军队供应,确保交通线畅通具有决定意义。他是军队仓库供给制的创始者之一。在战术上,他反对正面平分兵力线式战术的刻板原则,主张集中主力于一翼实施重点突击战术 。

其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军事实践:

(一)坚持突然性与机动性的巧妙结合 杜伦尼军事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摆脱了以前那种作战基地体系,而把突然性和机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1674年至1675年的冬季作战中,面对优势之敌,杜伦尼不顾国王多次禁令和宫廷私敌的掣肘,大胆采取了一整套当时被人称为“荒悖透顶”的战法:他带领一支仅2万多人的部队,首先在敌战线当面中央构筑堡垒,摆出一副就地防御的态势;继而率领全部野战部队隐蔽穿过孚日山脉,进入洛林高原,在那里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行军,骗过敌军侦探耳目;然后将部队迅速集结于战线南端侧后方,突然在辛茨海姆犹如天降般向敌军发起突袭。神圣罗马帝国的5.7万大军纷纷落荒溃散,保卫了阿尔萨斯地区。1675年,杜伦尼挥师东渡莱茵河,以巧妙的伏击战再获图恩海姆大捷,7万敌军溃不成军。

(二)注重歼灭敌人兵力与摧垮敌军士气的有机统一 在杜伦尼的时代,军队进行作战,追求的是如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及怎样夺占城塞。杜伦尼则认为,要取得会战的胜利,既要着眼于歼灭敌人的兵力,同时更要注重于摧垮敌军的士气。摧垮敌军的士气,是彻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最终夺占敌人城塞的前提,也是真正取得会战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作战中,杜伦尼十分注重把歼灭敌人兵力与摧垮敌军士气统一起来,并常常把战略关注点放在后者。通过这种战法,杜伦尼取得了多次会战的胜利。英国军事理论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认为,在蒂尔凯姆会战中,“杜伦尼所锐意追求的,不是首先消灭当面敌军的肉体,而是考虑如何摧垮他们的士气。这样的结果,从事物的自然过程来说,必然使敌军部队自行逃散”。这是采取“间接路线”的一个成功范例。[2]

歷史評價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对杜伦尼颇为推崇,在拿破仑排列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七位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伦尼、欧根亲王和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名单中,杜伦尼是得到其认可的惟一的一位法国人。在阐释杜伦尼所进行的战争时,拿破仑评述道:他的进军和作战完全依据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和古斯塔夫·阿道夫所遵循的各项原则。 在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回忆说:如果我在战争中有一个像杜伦尼那样的人作我的副手,我就会成为世界的主人。   西方军事史籍称杜伦尼是“唯一一位胆略随军龄和经历俱增的大军统帅”。   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Fuller)在《战争指导》中评价:在这个时代,尽管是以迂回运动和围城运动著称,但是仍然进行了许多次大的会战,至少有8次是具有决定性的。而且,在这些战斗中还产生出了许多名将。例如:沃邦、杜伦尼、欧根亲王、马尔波罗、查理七世、韦拉尔斯(维拉尔)、萨克斯、腓特烈和苏沃洛夫等。

美国美国军事题材作家迈克尔·李·兰宁:他是一位掌握战术机动性的高手,不按常理出牌,以期出奇制胜和占得先机。他还能使受挫和消沉的军队迅速恢复士气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他将自己的军队从法国内部矛盾冲突中隔离开来,从而增强了法军的专业作战能力,他还善于聚集军队的忠诚感,使属下军官和士兵们保持战斗士气。杜伦尼在战场上运用的战术调遣异常精确,完美的战略部署如同在下国际象棋。

中国学者唐复全、卜延军主编《外国军事思想史论》:杜伦尼是法国封建时代末期极负盛名的沙场名将。 [3]

典故

英国名将约翰·丘吉尔曾在尼德兰战争中服役于杜伦尼的军队,他常对杜伦尼的领导表示赞赏,并把杜伦尼当作自己的导师。   当然,杜伦尼对年轻的丘吉尔也很是欣赏,据说他曾评价丘吉尔说:“这个英国小伙子将来必有出息。” 在杜伦尼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法国元帅沃邦,和后来路易十四所倚重的卢森堡公爵,及范多姆元帅、维勒洛依等元帅,都在他手下服役。[4]

人际关系

父亲:布庸,色当公爵。

母亲:伊丽莎白,尼德兰执政威廉一世之女。

兄长:世袭色当公爵。[5]

後世纪念

杜伦尼死后,被葬在法国巴黎Saint-Denis的国王墓地里。一百多年后,拿破仑·波拿巴出于崇敬,又把他的遗体重新迁葬到巴黎伤残老军人院(荣军院)。

1800年,法国发行一枚杜伦尼的纪念章。直径50.13毫米,厚度43毫米,重量65.5克,材质紫铜。正面图案是杜伦尼头像,背面图案为杜伦尼在法国荣军院纪念碑的碑文。

在《军事家100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统帅排行榜》一书中,杜伦尼位列第37名。[6]

參考文獻

  1. 杜伦尼,百度百科
  2. 杜伦尼,百度百科
  3. 杜伦尼,百度百科
  4. 杜伦尼,百度百科
  5. 杜伦尼,百度百科
  6. 杜伦尼,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