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娴
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1997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贵阳市翠微阁观有为萧娴作品陈列馆。
萧娴 | |
---|---|
字 | 稚秋 |
出生 |
1902年11月 贵阳 |
逝世 | 1997年1月16日 | (94岁)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书法家 |
知名作品 | 《萧娴书法选》、《萧娴先生书法集》、《石门颂萧娴临本》 |
目录
人物简介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萧铁珊精诗文书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员。 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举成大厦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众; 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怀疑一个小女孩能写出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萧娴又当众写了一个大横幅: “壮观”,以雄浑的笔力,险奇的结体,引起全场轰动。遂被誉为“粤海神童”,应邀与谭延闿、高剑父等书坛名宿一道为二沙岛风景区写碑刻石。照相馆也悬挂她的照片,题为“大书家萧娴”。 二十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1],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 一九二六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二十五岁时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随后“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 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一九六三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不久“文革”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 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她先后荣任中国书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江苏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告别仪式,江浦县建萧娴纪念馆。 萧娴先生虽髫龄就离开贵州,但对故乡感情很深,作书常署“黔南萧娴”。耄耋之年,不顾长途劳累,三次回乡,受到故乡人民极为隆重的接待。曾说,游览黄果树大瀑布,回去后,自觉写大字时胸中豪气涌动。又在晚年自叙中说: “娴之以书艺为终身追求,实缘吾黔灵气熏染。今年九十有一,叶虽未落,先有归根之想。乃以平生书作,或篆或隶,或真或行,凡百有一件,敬献故乡人民。”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
人物生平
1902年 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 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萧铁珊回来看到萧娴写的对联,大为惊异,觉得女儿有天生的书才,便经常指点她临帖临碑。萧娴学书很用功,进步很快。萧铁珊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萧娴一鸣惊人,便有了小小的书名。因常随父出入南社,人称“南社小友”。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礼上,请萧娴当场挥毫写对联。她奋力写了“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这副一丈二尺长的大对联,又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字字 神完气足,轰动一时,被誉为“粤海神童”。 萧娴十四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油画,后又从著名画家高奇峰学画梅花,以国画笔法为辅,书艺日进。十八岁那年,广州书法社就吸收她为社员了。 萧铁珊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朋友,戊戌变法运动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后回国居上海。他学问深厚,诗文书法并为当时所重。萧娴非常崇拜他,康有为深知萧铁珊的人品和学识,聘为家庭教师,于是萧娴得有机会拜康有为为师,其时她二十岁。当时萧娴有临写《散氏盘》的册页,笔力相当精到,康有为看后 十分欣赏,在册页后面题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拈坛。”第四句所云“卫”、“管”指古代女书法大师卫夫人和管夫人[2]。这是极高的评价,对二十岁的萧娴是极大的鼓励。萧娴从康有为学艺,十分用心,把康有为撰的《广艺舟双揖》作为必读的教科书,随身携带,有空就翻阅。 她当时还多次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座,曾把自己临《散氏盘》的册页给章太炎评价,章太炎也十分欣赏,题诗勉励,形容其书法线条云:“真如万岁枯藤。”这也是极高的评价。其时萧娴还结识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刘已早一年拜在康有为门下。对于恩师康有为,萧娴极敬重,作对联呈康有为云:“大哉南海,蕞尔须弥”对联中,既指康有为,又指浩瀚的南海,便把康有为比之波涛滚滚的大海了,实有文学双关之妙。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点,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可见其大了。然而萧娴认为它和南海比,小得至微至微。这是对恩师的热烈歌颂,其时萧娴已显示了作对联的诗才。年轻的萧娴在上海遂崭露头角,她参加了青年书画会,经常参加上海书画界的活动。该会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3]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在《中华全国金石篆刻书画家通讯录》中,共列当时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十八人,萧娴也是其中一人。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广东汕头,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九个月后赴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她的一幅作品从十六块大洋起价,一直加价到一百块大洋,被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买去。这次义卖,萧娴得款甚丰,全数捐给北伐军,宋庆龄深为赞许,给萧娴发了奖章和奖状。 1927年萧娴随父迁居香港,在香港标润格鬻书。于右任等著名书家在报纸上介绍萧娴,称之为“大书家”,并称她“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 实罕其匹。海内名士,龛然誉之”。同年萧娴在香港与江达结婚,时年二十五岁。江达初在法国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因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组织留学生进行抗议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转德国继续留学,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与萧娴结婚,不久夫妇回国,定居南京。萧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助理员,不久辞职,随江达赴东北满州里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夫妇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同回南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萧娴仍然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她创作的《临竭石颂》[4]被选入1932年编印的《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全家辗转逃难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在重庆时遇著名书画家王东培,欣然尊为老师学画梅花。于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办书画展,很有影响。避难兰州时曾致函父亲旧友章士钊,时章在陕西,作词柏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奖萧娴的书法成就。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战胜利后萧娴全家返回南京,其时父亲萧铁珊病逝于上海,萧娴非常悲痛,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而不久内战发生,文化事业日见萧索。她在立法院任科员,收入微薄,生活日艰,间或也作字卖钱,贴补家用。 南京解放后,她十分拥护新社会,赞赏新气象。1949年冬天,萧娴义无反顾地送子女参军南下,还热情地作了一首长诗。有“男儿四方志,女子亦同雠”,“雄歌声燎亮,行云为停留”,“临行无别语,勿贻父母羞”等语,勉励子女勇于参加革命。萧娴自己也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后又参加南京市政协办的学习班,1954年和江达一道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萧娴一家原住玄武湖,解放后捐献旧居、卜宅百子亭后八十四号。从此生活较为安定,为雨花台名泉重题“江南第二泉”。刘海粟赞之云“端穆苍秀”。 1963年江达不幸病逝。江达解放后任文史馆馆员,去世后萧娴续任。 1961年起萧娴开始任南哀市政协委员,后又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增多;文联也常组织书法展览和观摩活动;报纸上有时也出现萧娴的姓名和作品。她声誉日盛,应酬也多起来。她和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著名书画家切磋书艺,时常往来,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1981年在南京首办盛大书展,引起艺坛轰动。陈大羽特为撰文在《新华日报》发表,誉之为“真善美”。 1983年南京市文联和南京电视台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并赴家乡贵阳办书展,受到热烈欢迎。萧娴虽然为江苏文史馆员,但不是正式工作,1984年才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为美术创作人员。次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井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和“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派员来南京访萧娴,不久为之出版《萧娴书法选》。1987年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门颂萧娴临本》。 1989年,萧娴赴香港与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节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修翠微阁作为“萧娴法书陈列馆”。回南京后再办书展。 江苏美术出版社次年出版《萧娴书法选集》,又次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萧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法书陈列馆”建成,萧娴三赴贵阳,了却叶落归根的心愿。 萧娴爱国爱民,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1994年,《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俞律著)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萧娴因乳腺癌以手术治疗,次年又以胆囊结石开刀;不幸于1997年1月15日病逝。
人物年表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岁,虎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名娴,字稚秋,号蜕阁,又号暂得居士。 1910年清宣统二年(庚戌) 8岁 在家庭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开始学书法,从小即爱写大字。 1913年民国2年(癸丑) 11岁 开始在父亲指导下攻读古文和古典诗词,悟性很高。 1915年民国4年(乙卯) 13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肄业,习油画,对国画也十分感兴趣,后遂又求学于高奇峰,高与乃兄剑父同为岭南画派高手。萧娴爱花,遂专学画梅。 广州大新百货公司建成,举行落成典礼,特邀萧娴作丈二对联“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及巨幅横幅“壮观”。神完气足,引起轰动,人称“粤海神童”。 1920年民国9年(庚申) 18岁,其书法以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一盘(《散氏盘》)为基石已定型,求书者日众,经广州书法社吸收为会员。 1922年民国11年(壬戌) 20岁,随父移居上海,拜康有为为师。与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交好,经常一起侍候康有为作书。与师兄刘海粟相识,时有机会切磋书艺。 万石楼主简琴斋为治印,受其影响,开始学习镌刻印章。 1923年民国12年(癸亥) 21岁,参加上海青年书画会。 1924年民国13年(甲子) 22岁,继续从康有为学书,临康体有成,偶或为康有为代笔应酬。 1926年民国15年(丙寅) 24岁,随父赴广东省汕头市,任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共任职9个月。是年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七年,受新潮影响,爱读《新青年》杂志,拥护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旗帜,反对旧道德,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新文化。剪去长辫,以示决心。 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为响应其事,亦赴广州参加义卖。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 25岁,与江达结婚。江达,字农隐,安徽凤阳人,留学法德两国,学识丰厚。康有为于青岛去世,乃在港设酒遥奠,一日数恸,一连多日谢绝为人作书,其后有一段时间专写康体,以示纪念恩师之意。随父回上海,旋与江达定居南京。 1932年民国21年(壬申) 30岁,《临碣石颂》被选入《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民国26年(丁丑) 35岁,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南京沦陷。与江达奔下关登舟挤坐煤船逃难九江,家中什物与碑帖笔砚及藏书全部毁于战火。 1939年民国28年(已卯) 37岁,结识金陵大学教授王东培,王东培以书画篆刻名于世。因常由江达陪伴登门请益,学画梅花。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 38岁,在成都与王东培联合办书画展,作品多为临《石门颂》、《石门铭》、《石鼓文》、《散氏盘》作品,在知识界颇有影响。 1945年民国34年(乙酉) 43岁,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在抗战期间咏时事诗词甚多,收拾残稿,十不存一。 1949年(己丑) 47岁4月,南京解放。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曾参加演出宣传党对旧知识分子政策的活报剧。 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在家中为湖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人皆称“萧老师”。 1961年(辛丑) 59岁,为中国共产党四十周年诞辰兼贺江苏省书画雕刻展开幕作对联“奠世界革命根基,凭四十年血汗;增祖国艺术光彩,集千万种精华”。 任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62年(壬寅) 60岁,参加南京第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 1964年(甲辰) 62岁,任江苏省文史馆员,与艺友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往来甚频。 1965年(乙巳) 63岁,整理40岁时在成都临《石门颂》,装裱后请林散之、高二适、武中奇、丁吉甫、谢居三等书界名家跋评,极受赞誉。 1972年(壬子) 70岁开始收学生。 1980年(庚申) 78岁,作《康有为的书艺和书论》发表于《书法》。 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名誉理事,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选为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选为名誉主席。 1981年(辛酉) 79岁 赴北京交流书艺,会见华君武、启功、黄苗子、董寿平等。登万里长城,作对联“恃九州生气;屏万里河山”。归来又作“长城归来”大字。 在南京美术馆办个人书展,陈大羽以《真善美》为题,撰文赞书展圆满成功,文章发表于《新华日报》。 1982年(壬戌) 80岁,作《百年吞吐,百年创造》,发表于《书艺》。 1983年(癸亥) 81岁,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南京电视台联合为其摄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赴贵阳,经上海访康有为旧居。 1984年(甲子) 82岁,江苏省人事局录用为国家干部,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从事专业创作。 1985年(乙丑) 83岁,应康有为第七女康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 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及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作对联“维新百日;垂鉴千秋”。《萧娴书法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丙寅) 84岁,作《庖丁论书》,载《书法》杂志。赴济南办个人书展。 1987年(丁卯) 85岁,《石门颂萧娴临本》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8年(戊辰) 86岁,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91年(辛未) 89岁,再回故乡贵阳,捐书法作品101件给故乡人民,贵阳市政府发给荣誉证书,并决定重修翠微阁,辟为《萧娴法书陈列馆》。 为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作大书“大地高天”。在江苏美术馆举办南京第二次个人书展。 作书若干义卖救济水灾。《萧娴书法选》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2年(壬申) 90岁,参加中国共产党,大书“奋斗终生”,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癸酉) 91岁,赴贵阳参加翠微阁“萧娴法书陈列馆”落成揭幕仪式,贵州省和贵阳市领导到会祝贺,向萧娴表示崇高的敬意。启功作诗赞萧娴书法成就。 《萧娴传》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4年(甲戌) 92岁,《萧娴先生书法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集有自序。 1997年(丁丑) 95岁,1月16日于南京逝世。
书法特色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她的书法,开始就是以“三石”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是也。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三石”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老师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一般而言,专写碑体者容易产生持板滞的缺点,而萧娴的字却是清映厚重,神彩远出。她篆隶楷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笔力雄厚,结字精微,气息浑涵,气势磅礴,毫不夸张地说,足以睨视前贤,独步当代。康有为赠诗中所说的“卫管”,即东晋的卫琰和元代的管道两位书家,其书风均属典雅秀媚一路,论美学境界实不足以与萧娴相比。 萧娴辞世后,在大量的挽联挽诗中,不少人尊之为“女书圣”。萧娴的书法造诣,当得起这个崇高的称号。在受康氏影响时,她摒弃了作行书偏求气血贯通,致使用笔时失质实的弊端,于气势感悟的同时,讲求字划的完整性。传萧老平日习字,有一特点即善于对由风雨年月浸蚀的斑剥字迹予以还原。这一面体现了她认真求实的书法态度和对既往书迹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许是在有意矫正康氏的积习。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 萧娴是将《散氏盘》那种苍茫浑朴的气韵,作为她前后诸体书法的背景旋律对待的,对其篆、行等书风格皆起着间接的斡旋作用。汉《石门颂》的纵逸放达,在萧娴笔下由“中和”而凝敛,元气内蓄;不作雕饰处又略似早期的《莱子侯刻石》而墨味有加;用笔直拙瘦劲体现出“骨法”特征。而左昂右低的体势,遥感“散盘”,于排列的整饬中见摇撼——不管萧娴对散盘看法如何,但某人对某一法书虽并不定就写它,却倾注着一生的衷情。 这种固执乃至迷恋状态,似乎此书与此人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潜在关联;反之,在此人之书中,也总能感觉到那法书的脉络。
艺术主张
萧娴的艺术主张归纳起来有七条: 一是悟。她说:“悟者,书魂之窍妙也,有赖于学识,多所联想。 未必全出于聪明。” 二是学。她说:“认真读书,读碍越多越广越好,不读书就没有 内含神韵的书卷气,不能脱俗,难免匠气。” 三是气质。她认为:“气质对于书艺,如土壤之于植物。同等 的阳光雨露,盐碱地无从播种,贫瘠地无望丰收。土壤可以改良, 人的气质也可以变化 。” 四是胆。她认为“不管临池还是创作,抓起笔来就写,往往得趣;若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人既窘迫,书必不佳广。” 五是爱。这就是爱生活,爱自己的事业。 六是脱略名利。她说:“名利之贪心荫发,艺术之真趣顿失。 没有殉于艺术的操守,艺术断无成就,艺术需要痴情,名利场窒息 一切艺术。” 七,最后则是“天道酬勤”四个字。
艺术成就
萧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书法是主体,她中年以前, 曾致力于画梅花,虽然老年后精力所限,不再弹旧调,但她的绘画基础对于书法的风韵的形成是起营养作用的。 她也善于作诗词,八年抗战中,国难深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她出于爱国的心情,作了许多咏叹时事的诗词,可惜因经常易地避难,诗稿遗失大半,幸存数十首,她录成《劫余草》一本。 林散之有《赠萧娴老人》诗赞美她的书法和诗词云:“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下注云:“君书学康有为,而词气又近郑文悼,小坡其字也。”郑文悼是清末光绪举人,他的词体洁旨远,句娇韵美,当时评论家认为可比之南宋著名词人清真、白石的。 她也爱好戏曲,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家藏旧琴,虽然不拨不弹,却总觉得声韵自在。她认为无声比有声更饶声的雅趣,这是一种哲趣,很像一干多年前陶渊明藏琴不用的意味,所以自名其书 斋为“枕琴室”。 她善作对联、多自己亲拟,既饶哲理,又多情韵,譬如挽林散之的对联云:“绝艺是老,大聪为聋。”传为绝唱。 萧娴纪念馆,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主展厅呈贵州民族风格,故居按萧娴生前的百子亭房屋式样复制,主展厅展线长100多米,展览面积为400平方米。 馆藏萧娴书法作品122件,纪念馆内有萧娴故居和萧娴及其丈夫江达的合葬墓。萧娴,字稚秋,号蜕阁、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生于1902年,1997年辞世,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自幼随父习书文,十三岁就以丈二匹大字对联震惊广州,十五岁应邀参加宋庆龄发起的名家书画义卖,受孙中山赞赏。二十岁在上海拜康有为为师,书艺更为精湛。此后,因外祸内乱,一家人辗转流离,历经艰辛。 新中国成立后,萧老定居南京。1964年为江苏省文史馆员。1984年入省美术馆,成为专业的书法家,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便是“萧娴纪念馆”五个遒劲大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大门的左手为萧老“故居”,完全按萧老生前居住的南京百子亭房屋样式复制,一些萧老生前的生活用具也按同样的方位置放在故居内。正对大门前方的为展厅,门首悬挂“蜕阁”二字为萧老的号,展厅建得高大宽敞,内部陈列和珍藏萧老不同时期的书法精品122件,为其子女捐赠,藏品中以其擅长的擘窠大字居多,长撇长捺,如快马斩阵,极饶痛快沉着,爽利豪放之致。 在展厅后建的是墓园和绿地。墓型设计为三块叠放的石头,象征萧老的书法渊源主要来自于“三石”,即石鼓文、石门颂和石门铭。旁边的墓靠上镌铭刻的为康有为赞萧老书法的诗:“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虽是七十年前一位老人的寄语,回顾萧老的一生,应当之无愧。
题扇桥 绍兴题扇桥桥西南侧立着“晋王右军题扇桥”石碑,由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桥西南侧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晋王右军题扇处”七个大字。后来石碑被人搬走,桥侧刻着建桥年份的字也被凿掉了。 早几年,当地文管部门请八八老人萧娴题了“晋王右军题扇桥”七字,立新碑于桥旁。 萧老是康有为的女弟子,书法潇洒飘逸,秀中蕴劲,于右任称她为“当代卫夫人”。其墨宝不易求得,此碑颇为古桥生色。
人物轶事
颇负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13岁时就有“粤海神童”美誉。康有为见到她的《散氏盘》大加赞赏,赋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乩坛。”萧娴遂拜师康门,书艺大进,隶篆楷皆精,行楷大字气韵沉雄、结字精微、峻洁雅健,独步当代,有“女书圣”之谓。 有着不衰诱力和颇高收藏价值的萧娴书法,吸引着众多前来索字者,萧娴则是有求必应毫无亲疏厚薄,还自己掏钱买纸、买墨、买笔,写好后白送人。 索字者无偿拿到书法作品后心中不安,送来厚重礼品,萧娴眼一瞪,厉声曰:“拿走!”如此行状,招来亲友牢骚声声:“给人家写字自己贴钱,又不肯收礼!”“别的书法家写字卖大钱,萧娴写字自己贴钱,难怪一辈子也买不起彩电!” 萧娴也不是不卖字,那一年水灾,她一次就卖掉几十幅书法作品,钱款全部捐给灾区。
相关图书
《肖娴评传》 作者: 王白桥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8-01
版次:1
页数:166
内容简介
《萧娴评传》是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先生的个人评传,文字淋漓苍莽,忠实地记录了萧娴九十余载艰辛而光荣的生命轨迹。作者在严谨细腻的剖析中,追寻着艺术家艺术存在的本质,也为现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图书目录
一、快点有我
二、卫管重来主坫坛
三、独持已见 一意孤行
四、我暂偷闲
五、幸有琴书能共赏
六、六朝陈迹总添悉
七、我生托子以为命
八、秦关瑶札本文姬
九、奋飞身无羽
十、秋月开灵境
十一、南天一柱 广厦万间
十二、萧娴依旧是萧娴
十三、禽乐花如雨
十四、长城归来
十五、大地回春
十六、道登天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