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蕭嫻(1902—1997),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女書法家,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州省貴陽市人,父親蕭鐵珊孫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員,工詩文,善書畫;蕭嫻幼承庭訓,小小年紀就以善作擘窠大字聞名鄉里;1964年被吸收為江蘇文史館館員,1981年,江蘇省南京市文聯為她在江蘇美術館舉辦書展,歷時一月盛況不衰,這次書展充分顯示了她的藝術水平和風格,是建國以來江蘇省最盛大、歷時最長、觀眾最多的書展之一;1984年調入江蘇美術館,專門從事創作;1997年因病離世,享年95歲;貴陽市翠微閣觀有為蕭嫻作品陳列館。

蕭嫻
稚秋
出生 1902年11月
貴陽
逝世 1997年1月16日(1997-01-16)(94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書法家
知名作品 《蕭嫻書法選》、《蕭嫻先生書法集》、《石門頌蕭嫻臨本》

目錄

人物簡介

蕭嫻自幼隨父蕭鐵珊遍習名家墨跡,為後來書藝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父親蕭鐵珊精詩文書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員。 蕭嫻三歲隨父移居廣州,五歲喪母。七歲時摹仿父親寫了一幅字,勁健的筆力和豪放的氣概令父親欣喜不已,開始認真教她學習書法。 十三歲那年,廣州大新百貨公司舉成大廈落成典禮,蕭嫻寫了一副丈二對聯送去祝賀,聯語是父親擬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眾; 新辟世界十二重樓」,觀者讚嘆之餘,也有人懷疑一個小女孩能寫出這麼好的巨型作品。於是蕭嫻又當眾寫了一個大橫幅: 「壯觀」,以雄渾的筆力,險奇的結體,引起全場轟動。遂被譽為「粵海神童」,應邀與譚延闓高劍父等書壇名宿一道為二沙島風景區寫碑刻石。照相館也懸掛她的照片,題為「大書家蕭嫻」。 二十歲時隨父親移居上海。當時公認的文化盟主康有為偶然見到蕭嫻臨寫的《散氏盤》[1],大為讚賞,題詩相贈,稱讚她「雄深蒼渾此才難」,又推許她將會成為「衛(琰)管(道升)」那樣的女性書家代表人物。 一九二六年,宋慶齡在廣州組織書畫義賣,籌款慰勞北伐軍,蕭嫻親赴廣州參加,寫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賣了一百塊大洋,活動結束後得到了宋慶齡頒發的獎狀獎章。同年隨父赴香港,鬻書為業,書壇巨擘于右任等撰寫《介紹大書家蕭嫻女士》的文字刊發在報紙上為她助陣。二十五歲時與江達結婚,定居南京。江達是安徽人,留學法德兩國,學工程,學識豐厚。婚後夫唱婦隨,伉儷情深。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時江達正在歐亞航空公司滿洲里站任職,見東北淪陷,決然同返南京。隨後「一二八」事變、「八一三」事變、「七七」事變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江蕭夫婦與眾多不願做亡國奴的同胞一樣,輾轉流亡於江西、四川、青海、蘭州等省份,備受奔波與饑寒之苦,直至抗戰勝利後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時老父已於去年病逝於上海。 南京解放後,蕭嫻入華東革大學習,送弟、兒、媳、女四人參軍,自己在玄武湖家中為民辦掃盲識字班義務教學。夫婦倆又參加民革的活動。一九六三江達病逝,次年蕭嫻受聘為江蘇省文史館員。不久「文革」開始,蕭嫻被迫為居委會抄寫大學報,交代舊社會關係等等,心情極為抑鬱。 直至浩劫結束,大書法家蕭嫻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畢生鍾愛的法藝術,迎來了書法生涯最燦爛的頂峰時期。 她先後榮任中國書家協會名譽理事,江蘇省書協副主席、南京書協名譽主席等職務。後在南京、濟南、貴陽、北京等地舉辦書展。書名遠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為她出版書法選集多種。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歲,江蘇省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告別儀式,江浦縣建蕭嫻紀念館。 蕭嫻先生雖髫齡就離開貴州,但對故鄉感情很深,作書常署「黔南蕭嫻」。耄耋之年,不顧長途勞累,三次回鄉,受到故鄉人民極為隆重的接待。曾說,遊覽黃果樹大瀑布,回去後,自覺寫大字時胸中豪氣涌動。又在晚年自敘中說: 「嫻之以書藝為終身追求,實緣吾黔靈氣薰染。今年九十有一,葉雖未落,先有歸根之想。乃以平生書作,或篆或隸,或真或行,凡百有一件,敬獻故鄉人民。」 貴陽市政府為此在名勝翠微閣設立了蕭嫻先生法書陳列館,館名為國學大師啟功先生題寫。館中常年陳列蕭書,供市民觀賞。

人物生平

1902年 11月,蕭嫻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蕭鐵珊是西南名士,精於文學和書法,清未 當過廣東三水縣縣令,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國後,參加南社,曾任孫科秘書。交遊多為當時名流。 蕭嫻四歲隨父親移家廣州,漸受家庭影響,愛讀詩文,尤喜書法。十二歲時就開始充當蕭鐵珊寫大字的助手,磨墨拂紙,就是她的任務。當蕭鐵珊不在家時,她就照他的筆跡,依樣葫蘆地學着寫。有一次,蕭鐵珊寫好一副對子,放在桌上因事走開。蕭嫻好奇,竟照樣子寫了-副,擱在父親寫的對聯旁邊。蕭鐵珊回來看到蕭嫻寫的對聯,大為驚異,覺得女兒有天生的書才,便經常指點她臨帖臨碑。蕭嫻學書很用功,進步很快。蕭鐵珊常攜她在公共場所寫字,蕭嫻一鳴驚人,便有了小小的書名。因常隨父出入南社,人稱「南社小友」。 十三歲那年,廣州大新百貨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禮上,請蕭嫻當場揮毫寫對聯。她奮力寫了「大好山河,四百兆眾;新辟世界,十二重樓」,這副一丈二尺長的大對聯,又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字字 神完氣足,轟動一時,被譽為「粵海神童」。 蕭嫻十四歲入廣州美術專科學校學油畫,後又從著名畫家高奇峰學畫梅花,以國畫筆法為輔,書藝日進。十八歲那年,廣州書法社就吸收她為社員了。 蕭鐵珊和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的領袖康有為是朋友,戊戌變法運動被慈禧太后鎮壓後,康有為逃亡出國,後回國居上海。他學問深厚,詩文書法並為當時所重。蕭嫻非常崇拜他,康有為深知蕭鐵珊的人品和學識,聘為家庭教師,於是蕭嫻得有機會拜康有為為師,其時她二十歲。當時蕭嫻有臨寫《散氏盤》的冊頁,筆力相當精到,康有為看後 十分欣賞,在冊頁後面題詩云:「笄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難,應驚長老咸避舍,衛管重來主拈壇。」第四句所云「衛」、「管」指古代女書法大師衛夫人和管夫人[2]。這是極高的評價,對二十歲的蕭嫻是極大的鼓勵。蕭嫻從康有為學藝,十分用心,把康有為撰的《廣藝舟雙揖》作為必讀的教科書,隨身攜帶,有空就翻閱。 她當時還多次聽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國學講座,曾把自己臨《散氏盤》的冊頁給章太炎評價,章太炎也十分欣賞,題詩勉勵,形容其書法線條云:「真如萬歲枯藤。」這也是極高的評價。其時蕭嫻還結識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長劉海粟,劉已早一年拜在康有為門下。對於恩師康有為,蕭嫻極敬重,作對聯呈康有為云:「大哉南海,蕞爾須彌」對聯中,既指康有為,又指浩瀚的南海,便把康有為比之波濤滾滾的大海了,實有文學雙關之妙。須彌山是佛教傳說中的神山,認為是世界的中心點,日月環繞此山迴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之層層建立,可見其大了。然而蕭嫻認為它和南海比,小得至微至微。這是對恩師的熱烈歌頌,其時蕭嫻已顯示了作對聯的詩才。年輕的蕭嫻在上海遂嶄露頭角,她參加了青年書畫會,經常參加上海書畫界的活動。該會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書畫真跡》[3]收有蕭嫻《節臨石門頌》和《節臨石門銘》。在《中華全國金石篆刻書畫家通訊錄》中,共列當時著名書畫家吳昌碩、天台山農等十八人,蕭嫻也是其中一人。 1926年蕭鐵珊離滬去廣東汕頭,蕭嫻同行,任汕頭市立女中初一級國文教員。九個月後赴廣州參加宋慶齡組織的書畫義賣。籌款慰勞北伐軍。她的一幅作品從十六塊大洋起價,一直加價到一百塊大洋,被福建省漳州財政處處長雙清買去。這次義賣,蕭嫻得款甚豐,全數捐給北伐軍,宋慶齡深為讚許,給蕭嫻發了獎章和獎狀。 1927年蕭嫻隨父遷居香港,在香港標潤格鬻書。于右任等著名書家在報紙上介紹蕭嫻,稱之為「大書家」,並稱她「幼承庭訓,即工書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衛管復生,茂漪再世。女書家中。 實罕其匹。海內名士,龕然譽之」。同年蕭嫻在香港與江達結婚,時年二十五歲。江達初在法國勤工儉學,專修機械工程,因反對袁世凱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而組織留學生進行抗議活動,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又轉德國繼續留學,在德國完成學業後回國與蕭嫻結婚,不久夫婦回國,定居南京。蕭嫻在國民黨中央黨部任助理員,不久辭職,隨江達赴東北滿州里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 後夫婦南返上海,「一·二八」事變後又同回南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蕭嫻仍然不斷進行書法藝術實踐,她創作的《臨竭石頌》[4]被選入1932年編印的《當代名人書林》。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南京被日寇攻陷,蕭嫻全家輾轉逃難九江、武漢、重慶、成都、廣元、蘭州等地。在重慶時遇著名書畫家王東培,欣然尊為老師學畫梅花。於1940年與王東培在成都同辦書畫展,很有影響。避難蘭州時曾致函父親舊友章士釗,時章在陝西,作詞柏贈,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誇獎蕭嫻的書法成就。又雲「傷心老滯秦關客,卻答文姬隴上書」,把蕭嫻比為漢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戰勝利後蕭嫻全家返回南京,其時父親蕭鐵珊病逝於上海,蕭嫻非常悲痛,決心繼承父親遺志,在藝術上干一番事業。而不久內戰發生,文化事業日見蕭索。她在立法院任科員,收入微薄,生活日艱,間或也作字賣錢,貼補家用。 南京解放後,她十分擁護新社會,讚賞新氣象。1949年冬天,蕭嫻義無反顧地送子女參軍南下,還熱情地作了一首長詩。有「男兒四方志,女子亦同讎」,「雄歌聲燎亮,行云為停留」,「臨行無別語,勿貽父母羞」等語,勉勵子女勇於參加革命。蕭嫻自己也參加華東革命大學學習,後又參加南京市政協辦的學習班,1954年和江達一道參加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蕭嫻一家原住玄武湖,解放後捐獻舊居、卜宅百子亭後八十四號。從此生活較為安定,為雨花台名泉重題「江南第二泉」。劉海粟贊之雲「端穆蒼秀」。 1963年江達不幸病逝。江達解放後任文史館館員,去世後蕭嫻續任。 1961年起蕭嫻開始任南哀市政協委員,後又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和社會各方面聯繫增多;文聯也常組織書法展覽和觀摩活動;報紙上有時也出現蕭嫻的姓名和作品。她聲譽日盛,應酬也多起來。她和林散之高二適陳大羽等著名書畫家切磋書藝,時常往來,藝術上達到了新的境界。 1981年在南京首辦盛大書展,引起藝壇轟動。陳大羽特為撰文在《新華日報》發表,譽之為「真善美」。 1983年南京市文聯和南京電視台為蕭嫻攝製電視報告文學《大筆豪情》,並赴家鄉貴陽辦書展,受到熱烈歡迎。蕭嫻雖然為江蘇文史館員,但不是正式工作,1984年才安排在江蘇省美術館為美術創作人員。次年應康有為第七女同環之請,為《南海康先生法書》作序,井與劉海粟同赴青島參加康有為遷墓儀式和「康南海學術研討會」,人民出版社派員來南京訪蕭嫻,不久為之出版《蕭嫻書法選》。1987年又在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門頌蕭嫻臨本》。 1989年,蕭嫻赴香港與同環敘舊,香港電視台為她作了專題節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鄉貴陽,捐書一百零一件。貴陽市政府決定重修翠微閣作為「蕭嫻法書陳列館」。回南京後再辦書展。 江蘇美術出版社次年出版《蕭嫻書法選集》,又次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蕭嫻先生書法集》。不久「蕭嫻法書陳列館」建成,蕭嫻三赴貴陽,了卻葉落歸根的心愿。 蕭嫻愛國愛民,政治上不斷追求進步,199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決心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  1994年,《蕭嫻傳——當代書法家傳記文學從書》(俞律著)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蕭嫻因乳腺癌以手術治療,次年又以膽囊結石開刀;不幸於1997年1月15日病逝。

人物年表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1歲,虎年,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名嫻,字稚秋,號蛻閣,又號暫得居士。 1910年清宣統二年(庚戌) 8歲 在家庭的傳統文化影響下,開始學書法,從小即愛寫大字。 1913年民國2年(癸丑) 11歲 開始在父親指導下攻讀古文和古典詩詞,悟性很高。 1915年民國4年(乙卯) 13歲,入廣州美術專科學校肄業,習油畫,對國畫也十分感興趣,後遂又求學於高奇峰,高與乃兄劍父同為嶺南畫派高手。蕭嫻愛花,遂專學畫梅。 廣州大新百貨公司建成,舉行落成典禮,特邀蕭嫻作丈二對聯「大好河山,四百兆眾;新辟世界,十二重樓」及巨幅橫幅「壯觀」。神完氣足,引起轟動,人稱「粵海神童」。 1920年民國9年(庚申) 18歲,其書法以三石(《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一盤(《散氏盤》)為基石已定型,求書者日眾,經廣州書法社吸收為會員。 1922年民國11年(壬戌) 20歲,隨父移居上海,拜康有為為師。與康有為第七女同環交好,經常一起侍候康有為作書。與師兄劉海粟相識,時有機會切磋書藝。 萬石樓主簡琴齋為治印,受其影響,開始學習鐫刻印章。 1923年民國12年(癸亥) 21歲,參加上海青年書畫會。 1924年民國13年(甲子) 22歲,繼續從康有為學書,臨康體有成,偶或為康有為代筆應酬。 1926年民國15年(丙寅) 24歲,隨父赴廣東省汕頭市,任市立女中初一級國文教員,共任職9個月。是年是「五四」運動後的第七年,受新潮影響,愛讀《新青年》雜誌,擁護高舉民主與科學這兩面旗幟,反對舊道德,反對封建文化,提倡新文化。剪去長辮,以示決心。 宋慶齡在廣州組織書畫義賣,籌款慰勞北伐軍,為響應其事,亦赴廣州參加義賣。 1927年民國16年(丁卯) 25歲,與江達結婚。江達,字農隱,安徽鳳陽人,留學法德兩國,學識豐厚。康有為於青島去世,乃在港設酒遙奠,一日數慟,一連多日謝絕為人作書,其後有一段時間專寫康體,以示紀念恩師之意。隨父回上海,旋與江達定居南京。 1932年民國21年(壬申) 30歲,《臨碣石頌》被選入《當代名人書林》。 1937年民國26年(丁丑) 35歲,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南京淪陷。與江達奔下關登舟擠坐煤船逃難九江,家中什物與碑帖筆硯及藏書全部毀於戰火。 1939年民國28年(已卯) 37歲,結識金陵大學教授王東培,王東培以書畫篆刻名於世。因常由江達陪伴登門請益,學畫梅花。 1940年民國29年(庚辰) 38歲,在成都與王東培聯合辦書畫展,作品多為臨《石門頌》、《石門銘》、《石鼓文》、《散氏盤》作品,在知識界頗有影響。 1945年民國34年(乙酉) 43歲,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在抗戰期間詠時事詩詞甚多,收拾殘稿,十不存一。 1949年(己丑) 47歲4月,南京解放。入華東革命大學學習,曾參加演出宣傳黨對舊知識分子政策的活報劇。 送弟、兒、媳、女四人參軍,在家中為湖民辦掃盲識字班義務教學,人皆稱「蕭老師」。 1961年(辛丑) 59歲,為中國共產黨四十周年誕辰兼賀江蘇省書畫雕刻展開幕作對聯「奠世界革命根基,憑四十年血汗;增祖國藝術光彩,集千萬種精華」。 任南京市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62年(壬寅) 60歲,參加南京第三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被選為委員。 1964年(甲辰) 62歲,任江蘇省文史館員,與藝友林散之、高二適、陳大羽等往來甚頻。 1965年(乙巳) 63歲,整理40歲時在成都臨《石門頌》,裝裱後請林散之、高二適、武中奇、丁吉甫、謝居三等書界名家跋評,極受讚譽。 1972年(壬子) 70歲開始收學生。 1980年(庚申) 78歲,作《康有為的書藝和書論》發表於《書法》。 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聘為名譽理事,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選為副主席,南京市書法家協會選為名譽主席。 1981年(辛酉) 79歲 赴北京交流書藝,會見華君武啟功黃苗子董壽平等。登萬里長城,作對聯「恃九州生氣;屏萬里河山」。歸來又作「長城歸來」大字。 在南京美術館辦個人書展,陳大羽以《真善美》為題,撰文贊書展圓滿成功,文章發表於《新華日報》。 1982年(壬戌) 80歲,作《百年吞吐,百年創造》,發表於《書藝》。 1983年(癸亥) 81歲,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南京電視台聯合為其攝製電視報告文學《大筆豪情》。赴貴陽,經上海訪康有為舊居。 1984年(甲子) 82歲,江蘇省人事局錄用為國家幹部,安排在江蘇省美術館從事專業創作。 1985年(乙丑) 83歲,應康有為第七女康同環之請為《南海康先生法書》作序。 與劉海粟同赴青島參加康有為遷墓儀式及康南海學術研討會,作對聯「維新百日;垂鑒千秋」。《蕭嫻書法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丙寅) 84歲,作《庖丁論書》,載《書法》雜誌。赴濟南辦個人書展。 1987年(丁卯) 85歲,《石門頌蕭嫻臨本》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8年(戊辰) 86歲,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1991年(辛未) 89歲,再回故鄉貴陽,捐書法作品101件給故鄉人民,貴陽市政府發給榮譽證書,並決定重修翠微閣,闢為《蕭嫻法書陳列館》。 為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紀念作大書「大地高天」。在江蘇美術館舉辦南京第二次個人書展。 作書若干義賣救濟水災。《蕭嫻書法選》在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2年(壬申) 90歲,參加中國共產黨,大書「奮鬥終生」,獲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癸酉) 91歲,赴貴陽參加翠微閣「蕭嫻法書陳列館」落成揭幕儀式,貴州省和貴陽市領導到會祝賀,向蕭嫻表示崇高的敬意。啟功作詩讚蕭嫻書法成就。 《蕭嫻傳》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 1994年(甲戌) 92歲,《蕭嫻先生書法集》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集有自序。 1997年(丁丑) 95歲,1月16日於南京逝世。

書法特色

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為勝,受康有為書法影響極深。其書法作品以「三石一盤」(篆書《散氏盤》、《石鼓文》、隸書《石門頌》、楷書《石門銘》)為宗。 受康有為影響,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與現在一般入從楷書開始不一樣。她認為,「楷書是從篆隸而來。篆是圓筆,隸是方筆,圓筆方筆都掌握到了,不論改寫楷書、行書或草書都不難掌握了」。取法乎古,這當然是最難得的。她的書法,開始就是以「三石」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是也。歷史上,女書法家並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麗婉約見長。蕭嫻的字卻有偉丈夫氣概,這與她宗「三石」是很有關係的。她最以大字行楷書勝,點畫縱橫馳騁,外放內斂,大氣磅礴,與老師書如出一轍,以重、拙、大的特點,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一般而言,專寫碑體者容易產生持板滯的缺點,而蕭嫻的字卻是清映厚重,神彩遠出。她篆隸楷皆精,而以楷書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筆力雄厚,結字精微,氣息渾涵,氣勢磅礴,毫不誇張地說,足以睨視前賢,獨步當代。康有為贈詩中所說的「衛管」,即東晉的衛琰和元代的管道兩位書家,其書風均屬典雅秀媚一路,論美學境界實不足以與蕭嫻相比。 蕭嫻辭世後,在大量的輓聯輓詩中,不少人尊之為「女書聖」。蕭嫻的書法造詣,當得起這個崇高的稱號。在受康氏影響時,她摒棄了作行書偏求氣血貫通,致使用筆時失質實的弊端,於氣勢感悟的同時,講求字劃的完整性。傳蕭老平日習字,有一特點即善於對由風雨年月浸蝕的斑剝字跡予以還原。這一面體現了她認真求實的書法態度和對既往書跡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許是在有意矯正康氏的積習。蕭嫻篆書,取資於石鼓文為多,特以「筋」勝,「氣」則輔之。 蕭嫻是將《散氏盤》那種蒼茫渾樸的氣韻,作為她前後諸體書法的背景旋律對待的,對其篆、行等書風格皆起着間接的斡旋作用。漢《石門頌》的縱逸放達,在蕭嫻筆下由「中和」而凝斂,元氣內蓄;不作雕飾處又略似早期的《萊子侯刻石》而墨味有加;用筆直拙瘦勁體現出「骨法」特徵。而左昂右低的體勢,遙感「散盤」,於排列的整飭中見搖撼——不管蕭嫻對散盤看法如何,但某人對某一法書雖並不定就寫它,卻傾注着一生的衷情。 這種固執乃至迷戀狀態,似乎此書與此人有着某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潛在關聯;反之,在此人之書中,也總能感覺到那法書的脈絡。

藝術主張

蕭嫻的藝術主張歸納起來有七條: 一是悟。她說:「悟者,書魂之竅妙也,有賴於學識,多所聯想。 未必全出於聰明。」 二是學。她說:「認真讀書,讀礙越多越廣越好,不讀書就沒有 內含神韻的書卷氣,不能脫俗,難免匠氣。」 三是氣質。她認為:「氣質對於書藝,如土壤之於植物。同等 的陽光雨露,鹽鹼地無從播種,貧瘠地無望豐收。土壤可以改良, 人的氣質也可以變化 。」 四是膽。她認為「不管臨池還是創作,抓起筆來就寫,往往得趣;若左顧右盼,患得患失,人既窘迫,書必不佳廣。」 五是愛。這就是愛生活,愛自己的事業。 六是脫略名利。她說:「名利之貪心蔭發,藝術之真趣頓失。 沒有殉於藝術的操守,藝術斷無成就,藝術需要痴情,名利場窒息 一切藝術。」 七,最後則是「天道酬勤」四個字。

藝術成就

蕭嫻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當然書法是主體,她中年以前, 曾致力於畫梅花,雖然老年後精力所限,不再彈舊調,但她的繪畫基礎對於書法的風韻的形成是起營養作用的。 她也善於作詩詞,八年抗戰中,國難深重,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她出於愛國的心情,作了許多詠嘆時事的詩詞,可惜因經常易地避難,詩稿遺失大半,倖存數十首,她錄成《劫餘草》一本。 林散之有《贈蕭嫻老人》詩讚美她的書法和詩詞云:「豪情書似康南海,逸氣才留鄭小坡。」下注云:「君書學康有為,而詞氣又近鄭文悼,小坡其字也。」鄭文悼是清末光緒舉人,他的詞體潔旨遠,句嬌韻美,當時評論家認為可比之南宋著名詞人清真、白石的。 她也愛好戲曲,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家藏舊琴,雖然不撥不彈,卻總覺得聲韻自在。她認為無聲比有聲更饒聲的雅趣,這是一種哲趣,很像一干多年前陶淵明藏琴不用的意味,所以自名其書 齋為「枕琴室」。 她善作對聯、多自己親擬,既饒哲理,又多情韻,譬如挽林散之的對聯云:「絕藝是老,大聰為聾。」傳為絕唱。 蕭嫻紀念館,建築面積為600平方米,主展廳呈貴州民族風格,故居按蕭嫻生前的百子亭房屋式樣複製,主展廳展線長100多米,展覽面積為400平方米。 館藏蕭嫻書法作品122件,紀念館內有蕭嫻故居和蕭嫻及其丈夫江達的合葬墓。蕭嫻,字稚秋,號蛻閣、枕琴室主,貴州貴陽人。生於1902年,1997年辭世,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自幼隨父習書文,十三歲就以丈二匹大字對聯震驚廣州,十五歲應邀參加宋慶齡發起的名家書畫義賣,受孫中山讚賞。二十歲在上海拜康有為為師,書藝更為精湛。此後,因外禍內亂,一家人輾轉流離,歷經艱辛。 新中國成立後,蕭老定居南京。1964年為江蘇省文史館員。1984年入省美術館,成為專業的書法家,曾任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江蘇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走進紀念館,映入眼帘便是「蕭嫻紀念館」五個遒勁大字,為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大門的左手為蕭老「故居」,完全按蕭老生前居住的南京百子亭房屋樣式複製,一些蕭老生前的生活用具也按同樣的方位置放在故居內。正對大門前方的為展廳,門首懸掛「蛻閣」二字為蕭老的號,展廳建得高大寬敞,內部陳列和珍藏蕭老不同時期的書法精品122件,為其子女捐贈,藏品中以其擅長的擘窠大字居多,長撇長捺,如快馬斬陣,極饒痛快沉着,爽利豪放之致。 在展廳後建的是墓園和綠地。墓型設計為三塊疊放的石頭,象徵蕭老的書法淵源主要來自於「三石」,即石鼓文、石門頌和石門銘。旁邊的墓靠上鐫銘刻的為康有為贊蕭老書法的詩:「笄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難。應驚長老咸避舍,衛管重來主坫壇。」雖是七十年前一位老人的寄語,回顧蕭老的一生,應當之無愧。

題扇橋 紹興題扇橋橋西南側立着「晉王右軍題扇橋」石碑,由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橋西南側立着一塊石碑,上刻「晉王右軍題扇處」七個大字。後來石碑被人搬走,橋側刻着建橋年份的字也被鑿掉了。 早幾年,當地文管部門請八八老人蕭嫻題了「晉王右軍題扇橋」七字,立新碑於橋旁。 蕭老是康有為的女弟子,書法瀟灑飄逸,秀中蘊勁,于右任稱她為「當代衛夫人」。其墨寶不易求得,此碑頗為古橋生色。

人物軼事

頗負盛名的女書法家蕭嫻,13歲時就有「粵海神童」美譽。康有為見到她的《散氏盤》大加讚賞,賦詩云:「笄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難;應驚長老咸避舍,衛管重來主乩壇。」蕭嫻遂拜師康門,書藝大進,隸篆楷皆精,行楷大字氣韻沉雄、結字精微、峻潔雅健,獨步當代,有「女書聖」之謂。 有着不衰誘力和頗高收藏價值的蕭嫻書法,吸引着眾多前來索字者,蕭嫻則是有求必應毫無親疏厚薄,還自己掏錢買紙、買墨、買筆,寫好後白送人。 索字者無償拿到書法作品後心中不安,送來厚重禮品,蕭嫻眼一瞪,厲聲曰:「拿走!」如此行狀,招來親友牢騷聲聲:「給人家寫字自己貼錢,又不肯收禮!」「別的書法家寫字賣大錢,蕭嫻寫字自己貼錢,難怪一輩子也買不起彩電!」 蕭嫻也不是不賣字,那一年水災,她一次就賣掉幾十幅書法作品,錢款全部捐給災區。

相關圖書

《肖嫻評傳》 作者: 王白橋

出 版 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08-01

版次:1

頁數:166

內容簡介  

《蕭嫻評傳》是現代負有盛名的女書法家蕭嫻先生的個人評傳,文字淋漓蒼莽,忠實地記錄了蕭嫻九十餘載艱辛而光榮的生命軌跡。作者在嚴謹細膩的剖析中,追尋着藝術家藝術存在的本質,也為現當代書法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圖書目錄

  一、快點有我

  二、衛管重來主坫壇

  三、獨持已見 一意孤行

  四、我暫偷閒

  五、幸有琴書能共賞

  六、六朝陳跡總添悉

  七、我生托子以為命

  八、秦關瑤札本文姬

  九、奮飛身無羽

  十、秋月開靈境

  十一、南天一柱 廣廈萬間

  十二、蕭嫻依舊是蕭嫻

  十三、禽樂花如雨

  十四、長城歸來

  十五、大地回春

  十六、道登天門

  後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