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涵江區天主教聖母玫瑰堂
莆田市涵江區天主教聖母玫瑰堂建於清朝,受益於政府的保護,得以原址保存下來。這座帶有哥特式風格的獨特教堂,成為涵江城區的一道醒目風景。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廣大市民對此舉點讚,認為這是城市發展建設的應有之道。美中不足的是,因年代久遠,教堂禮拜廳的木質天花板遭白蟻侵蛀出現破損,一些磚頭牆面也出現了裂縫。教堂建設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涵江區涵東街道塘北改造區看到,昔日的樓房店面已消逝,周邊用鐵皮圍擋了起來。在這片建築廢墟中,完整屹立在原處的教堂顯得異常雄偉,甚至成了該地段的地標。堂內工作人員陳小姐說,道光廿九年(1849年)六月,西班牙籍傳教士在涵江建堂,面積五畝。1923年,教友募資一萬多銀元,拆除舊堂,新建了當前這座水泥紅磚木材混合結構的大堂廳。堂前鐘樓高聳,屬哥特式禮拜堂,整座建築面積2028平方米。堂廳由8根方柱撐起頂部拼木天穹,兩側是羅馬式大窗羅列,鑲嵌百葉窗扇。大廳一角處巧妙地設置了螺旋形木梯,小巧玲瓏,可登三米寬的廊樓歌經樓。歌經樓連着哥特式的鐘樓,共五層,約18米高。陳小姐說,主日時瞻禮三報鐘響,江口一帶都可以聽到。
目錄
教堂建設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涵江區涵東街道塘北改造區看到,昔日的樓房店面已消逝,周邊用鐵皮圍擋了起來。在這片建築廢墟中,完整屹立在原處的教堂顯得異常雄偉,甚至成了該地段的地標。
堂內工作人員陳小姐說,道光廿九年(1849年)六月,西班牙籍傳教士在涵江建堂,面積五畝。1923年,教友募資一萬多銀元,拆除舊堂,新建了當前這座水泥紅磚木材混合結構的大堂廳。堂前鐘樓高聳,屬哥特式禮拜堂,整座建築面積2028平方米。
堂廳由8根方柱撐起頂部拼木天穹,兩側是羅馬式大窗羅列,鑲嵌百葉窗扇。大廳一角處巧妙地設置了螺旋形木梯,小巧玲瓏,可登三米寬的廊樓歌經樓。歌經樓連着哥特式的鐘樓,共五層,約18米高。陳小姐說,主日時瞻禮三報鐘響,江口一帶都可以聽到。
陳小姐說,1993年6月,教堂被定為市級文保單位。
百年教堂承載數代人記憶
2012年,塘北片區開始拆遷改造,「當時教友們都很擔心教堂也在拆遷範圍之內,可沒想到,政府一開始就將它列為保護對象,原址不動」。
記者採訪了正來教堂參觀的市民王先生。王先生說,此前自己開車經過塘北,看見周圍房屋都被拆了,卻獨留了一座教堂在其中。「那種視覺衝擊很明顯,教堂建築風格也很獨特,我今天就特地過來看看。」得知教堂作為文物在城市建設中保留下來,王先生認為這種做法值得點讚。「現在很多地方都是拆了古建築讓地給開發商,涵江的天主教堂既是另類,更是幸運。」
住在附近村落的陳老先生今年已經78歲了,陳老先生說,天主教堂承載了數代人的記憶,獨特的建築風格更是塘北地段的標誌性建築。
規劃伊始教堂被列入保護
教堂的陳神父告訴記者,因年代已久,禮拜廳的木質天花板遭白蟻侵蛀出現了破損。陳神父說,之後禮拜廳被鑑定為低級危房。
「為了保護原建築,現在禮拜廳已經停止使用,教友們暫時挪到前方的臨時鐵皮房做禮拜。」陳神父說,現在教堂已經在計劃重建一個禮拜廳,將原有的禮拜廳真正地保護起來。「除了禮拜廳,現在一些磚頭牆面也出現了裂縫,下雨天時會漏雨。」陳神父希望,政府能下撥一定的資金,用於教堂的修繕。
涵江區涵東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說,從文物的角度出發,該天主教堂在規劃中就被列為保護對象。今後,街道將根據教堂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保護修繕措施。
記者手記
文物保護,更增添城市魅力
近年來,因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少文物古蹟成為犧牲品。而事先規劃的原樣拆遷或選址重建,往往成了文物毀滅前的一個安慰。
文物價值
有人說,這是一道「魚和熊掌」的選擇題。涵江的做法,給出最妥的選擇,也收穫了大眾的點讚。確實,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了解城市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一座上百年古建築,毀掉可能只需要簡短數日,但文物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就不可再恢復。如果等到破壞了才想起保護,那就悔之晚矣。
涵江天主教堂的成功保護,可以成為各地發展的借鑑之例。其實,只要規劃得力,魚和熊掌就可兼得,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就能實現「雙贏」。城市發展可以為文物保護提供更豐厚的物質基礎,文物也能增加城市的厚重感和歷史感,增添城市魅力。
參考文獻
- ↑ 【哥特建築:飛扶壁】,新浪博客,2014-05-30
- ↑ 哥特建築之精髓 ——玫瑰窗 (the rose window)║牆紙知識 ,搜狐,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