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熒光素是科技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熒光素又名熒光黃、熒光生、熒光紅。有兩種變體:穩定的紅色變體B及黃色變體A。分子式為C20H12O5,分子量為332.31。B為紅色帶綠色熒光的結晶粉末。熔點314~316*C(分解)。溶於熱醇、熱苯胺、熱丙酮、熱甲酸,稍溶於水、醇、醚、乙酸,不溶於石油醚。A為黃色無定形粉末熔點314~316℃。溶於丙酮、甲醇、甲酸,稍溶於水、醇、醚、氯仿、苯、乙酸、二甲苯、硝基苯,不溶於石油醚。加熱時變為紅色變體。用作化學分析的指示劑、生物染色劑。由間苯二酚與鄰苯二二甲酸酐反應而得。

將間苯二酚加熱至150℃,使之全部熔融,邊攪拌邊加入理論量的鄰苯二甲酸酐,混勻並熔融後升溫至185℃,保溫半小時,然後慢慢加入適量新焙燒的無水氯化鋅,當完全溶解後,逐漸升溫至210~215℃,整個過程均需不停地攪拌,當反應液開始變稠時,停止攪拌,繼續在此溫度下加熱至完全固化,研碎後得粉狀粗品。將粉狀粗品與稀鹽酸混合加熱煮沸,以浸出氯化鋅和剩餘的間苯二酚,抽濾後水洗、乾燥,再用乙醇提取,晾乾後即得紅色固體熒光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