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甸草原
草甸草原是中国地理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华文化,亦称 华夏文化[1]、 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2]。
目录
名词解释
在雨水适中、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由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性禾草占优势所组成的草原植被,称为草甸草原。它比疏林草原含有更多的中旱生植物,只有少量的一年生植物混生其间。在一般情况下,阴坡可能自然成林,阳坡及平地因水分不足,不能自然成林,这是草甸草原与疏林草原的明显区别之一。
草甸草原地区属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350~450毫米,≥10℃的年积温在1800~2000℃之间,雨水适中。这里牧草生长茂密,一般草高达60~80厘米,覆盖度60~85%;产量高,质量好,亩产青草225~400公斤,优质牧草可占50~80%。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平坦的洼地和北向的坡地上。如内蒙古东北部森林草原带的下部,东北北部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坡地、河谷低地和丘陵地的淡黑钙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地区都有分布。
高原上的低地、河湖遗迹以及丘陵起伏的地段,由于小地形起明显的作用,可以生成草甸草原、沼泽草甸和盐生植被等组成的草甸草原复合体。草甸草原是中国主要的天然优良割草场。
由于生态条件和优势种植 物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丛生禾草、根茎性禾草及杂类草等3种草甸草原亚类。植物种类都比较丰富,例如,以丛生禾草贝加尔针茅为优势种的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每平方米可达20种左右。主要禾草有贝加尔针茅、羊草、隐子草、野古草、拂子茅等;杂类草有柴胡、萎陵菜、麻花头、蒿类等。这些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五颜六色,故有“五花草塘”之美名。
草甸草原的气候与土壤条件,虽不如疏林草原好,但仍有较多的雨水,而且气温较高。所以,在没有人工灌溉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多种优良牧草,是良好的天然放牧场和割草场,适于发展大牲畜,尤其适于养牛业。
参考文献
- ↑ 你知道“华夏”这个名号是从哪里出现的吗?,搜狐,2022-10-20
- ↑ 中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搜狐,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