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草木樨籽象 學名:Tychius melilotus Steph 類屬:鞘翅目 象蟲科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3—2.4毫米(不包括喙),體灰色,喙長明顯短於前胸背板,複眼不突出於頭部的輪廓。胸部鱗片較窄,末端較尖,以白色為主,兼有黃色。在鞘翅縫合處有較大的白色鱗片組成的條紋,胸足基節、轉節、腿節均為黑色,腔節和附節為棕色。雄性前足腔節內側近基部2/5處有一刺突。腹部第二腹片向後延伸更多,超過第三腹片,並略蓋住第四腹片的前沿。[1]

發生規律

籽象一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豆科牧草茬地里,2—5米的土表越冬。春季苜蓿萌發後,越冬成蟲出墊取食葉肉,隨苜蓿孕蕾,雌蟲卵巢發育成熟。5月下旬產卵,卵期8—15天,幼蟲期約20天。6月下旬老熟幼蟲在土中作土繭化蛹,也有少數在枯枝落葉下不作土繭化蛹者,蛹期5—15天。7月上旬羽化出新一代成蟲,仍留在土繭內,直至越冬。春季氣溫11℃以上時,越冬成蟲出土取食葉肉,嚴重時,僅留葉脈呈網狀。孕蕾後,轉而咬食花營和花器,結莢時,成蟲自植株下部轉至上部,且常向別的苜蓿地遷飛。雌蟲產卵於幼嫩豆莢內,大部產在外縫上,一莢上產卵1—4粒,以1—2粒為多。幼蟲孵化後,蛀入種籽內,蛙孔直徑。0.15—0.2毫米。幼蟲在豆莢內可自由爬行,1頭可咬食2—4粒種子,並以黑色糞便填充其中。幼蟲老熟後,將豆莢殼咬破一孔落入土中,其孔徑為0.5—0.6毫米。

分布與危害

以幼蟲為害苜蓿和草木樨種子而得名。我國分布在新疆、甘肅。籽象主要以幼蟲蛀食苜蓿、三葉草草木樨等的種子,成蟲啃食葉肉,為害花蕾和花器。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法

(1)疏鬆土壤:春季苜蓿再生萌發前和地,可疏鬆土壤,減少水分蒸發,加速苜蓿的生長。

(2)輪作:作乾草用與留種用苜蓿應交替進行。一般將第二茬苜蓿作留種用,可減少受害。

(3)早割:受害嚴重時,可提早收割並低割,留茬不超過4—5厘米。割下的苜蓿儘快運出田外,以消滅幼蟲和卵。

2.化學防治

(1)藥劑防治的適期:

①為了保護天敵,可在早春成蟲出墊尚未產卵,天敵還未活動之前施藥;或秋後最後一茬苜蓿收割後,在茬地上施藥,以降低越冬蟲口。

②為保護傳粉昆蟲,應避免在花期噴藥;或者在早上6小時前,晚上傳粉昆蟲不活動的時間施藥。

(2)防治指標:據國外資料,幼蟲,每昆蟲網8—10頭,或植株的芽和葉子受害率達25%—30%時,應採取防治措施。

(3)施藥方法:①50%馬拉硫磷1500—2000倍液;②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③50%可濕性西維因400倍液。[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