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茶莢蒾

中文學名:茶莢蒾

拉丁學名:Viburnum setigerum Hance

拼音:chajiami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川續斷目

科:忍冬科

屬:莢蒾屬

種:茶莢蒾

茶莢蒾學名:Viburnum setigerum Hance))是五福花科莢蒾屬的植物。分布在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廣西雲南浙江四川陝西安徽江西湖北福建廣東湖南貴州江蘇等地,生長於海拔200米至1,65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谷溪澗旁疏林或山坡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落葉灌木。芽及葉干後黑色、黑褐或灰黑色。當年小枝多少有稜角,無毛。冬芽長0.5-1厘米,無毛,外面1對鱗片為芽體1/3-1/2。葉紙質,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7-12(-15)厘米,除基部外疏生尖鋸齒,上面中脈被長纖毛,後無毛,下面中脈及側脈被淺黃色貼生長纖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8對,直伸近平行,至齒端,上面略凹陷;葉柄長1-1.5(-2.5)厘米,有少數長伏毛或近無毛。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無毛或稍被長伏毛,有極小紅褐色腺點,徑2.5-4(-5)厘米,常彎垂,總花梗長1-2.5(-3.5)厘米,第1級輻射枝通常5。花生於第3級輻射枝,有梗或無,芳香;萼筒長約1.5毫米,萼齒卵形,長約0.5毫米;花冠白色,輻狀,徑4-6毫米,無毛,裂片卵形,長約2.5毫米,比筒部長;雄蕊與花冠幾等長。果熟時紅色,卵圓形,長0.9-1.1厘米;核扁,卵圓形,長0.8-1厘米,或卵狀長圓形,凹凸不平,腹面扁平或略凹陷。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目錄

形態特徵

株:落葉灌木。

枝:當年小枝多少有稜角,無毛。冬芽長0.5-1厘米,無毛,外面1對鱗片為芽體1/3-1/2。

葉:芽及葉干後黑色、黑褐或灰黑色。葉紙質,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7-12(-15)厘米,除基部外疏生尖鋸齒,上面中脈被長纖毛,後無毛,下面中脈及側脈被淺黃色貼生長纖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8對,直伸近平行,至齒端,上面略凹陷;葉柄長1-1.5(-2.5)厘米,有少數長伏毛或近無毛。

花: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無毛或稍被長伏毛,有極小紅褐色腺點,徑2.5-4(-5)厘米,常彎垂,總花梗長1-2.5(-3.5)厘米,第1級輻射枝通常5。花生於第3級輻射枝,有梗或無,芳香;萼筒長約1.5毫米,萼齒卵形,長約0.5毫米;花冠白色,輻狀,徑4-6毫米,無毛,裂片卵形,長約2.5毫米,比筒部長;雄蕊與花冠幾等長。

果:果熟時紅色,卵圓形,長0.9-1.1厘米;核扁,卵圓形,長0.8-1厘米,或卵狀長圓形,凹凸不平,腹面扁平或略凹陷。

產地

產地: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東北部、貴州、雲南東北部、四川及陝西南部

生境:溪旁疏林或灌叢中

海拔:(200-)800-1650米

茶莢蒾的園林用途

茶莢蒾枝葉扶疏,瀟灑輕盈,點點白花襯托紫紅花萼,輻射狀鋪展在花序之上,組成一團團花簇,秀麗動人;果熟時粒粒殷紅,爛漫如錦。宜植地牆隅、亭旁或叢植於常綠林緣。均甚相宜。[1]

茶莢蒾果實的功效和作用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茶莢蒾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um setigerum Hance.

採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摘錄:《中華本草》[2]

參考來源

  1. 茶莢蒾的觀賞價值和園林用途, 花語谷, 2016-03-09
  2. 茶莢蒾果實的功效和作用, 花語谷,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