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毛尖
茅坪毛尖 |
中文名: 大庸毛尖 別 名: 茅坪毛尖 地 位: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 類 型: 茶葉名 |
茅坪毛尖,是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屬不發酵茶,產於湖南大庸市。大庸縣位於湘西二武使山北,遭水上游,多崇山峻岭,常年雲霧鐐繞,霞光漫射,最宜種茶。早在明代,所產茶葉就列為全省四大貢茶之一。但歷來只做青茶和紅茶。解放前貢茶已失傳,「四人幫,橫行時,茶葉生產也多年徘徊不前,為了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恢復已失傳的珍品,迎接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我們在1979年春茶時期,清明後到穀雨前,進行試製獲得成功,創製出了大眾化名茶——大庸毛尖。
目錄
品質特點
大庸毛尖,條索肥碩緊結,銀毫顯露,葉態多姿,色澤翠綠,香氣清高芬芳,滋味醇爽回甘,湯色清澈,葉底嫩綠、肥厚、鮮活,耐沖泡。
採制工藝
大庸毛尖的採制工藝:鮮葉要求嫩、勻、淨。特級一等毛尖的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名曰:「筆尖」;特級二等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點鮮葉採回後,攤放6~12小時,然後炒制。加工工藝分為殺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條、提毫、焙乾六道工序。鳩坑毛尖緊結挺直和白毫顯露的外形,主要在「整形做條」和「提毫」過程中形成。整形做條在鍋中進行,鍋溫約60℃,炒制方法,開始以抓抖為主,待葉溫上升,轉入做條,以帶、拉、擋、翻、放等手法交替進行,使其茶條緊直;然後降低鍋溫至40℃左右,進行提毫。其法為雙手抓住大部分茶葉,用手掌搓揉,至茶條白毫顯露,即出鍋篩去茶末,最後在烘籠中焙乾收藏。
歷史傳說
相傳茅坪毛尖茶,始於明朝天啟年間(公元一六二0年),武昌王五王子朱如燴避魏忠賢擅權煽亂之變,隱居湖南南嶽拜南嶽飛華寺天岳和尚為師,埋名削髮為僧。後因時局動盪頻繁,輾轉來到市茅坪上首,建庵居住今大悲庵,取法名為「恆性」,並於大悲庵兩側種植茶葉樹,精心培育成一片枝茂葉青的茶葉林,最後細摘精製,生產出清香撲鼻,味醇色美,飲後醒腦爽性,潤肺提神的上等茶葉,人稱茅坪毛尖。
成品特點
成品外形茁壯圓渾,銀毫顯露翠綠葉色,有高山區天然的清香,滋味濃郁甘爽。[1]
發展歷史
早在西晉以前即已生產優質茶,明曾作為貢品。清代仍為貢茶,成「茅坪貢尖」。一九八二年五月,在名茶評審會上,湖南農學院著名的茶葉專家陸松侯教授在觀看品嘗了大庸茅坪毛尖之後評價說:「茅坪毛尖屬毛峰型特優綠茶,條索苗秀,滿披白毫,色澤翠綠潤亮」。不久,茅坪毛尖打進了國際市場,遠銷新加坡、德國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