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范雲(1968年7月9日),臺灣政治人物、知名社會學學者,新北市淡水人,祖籍中華民國江蘇南通,現任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現任社會民主黨 (台灣)|社民黨召集人,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第二任會長、《大學生報》發行人、臺大社會系副教授、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野百合學運總指揮兼第一屆七人決策小組、婦女新知台董事長。曾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2016年立委選舉。

目錄

「倒扁」要角范雲

范雲,則是「學運世代」中極為少見的女性領袖,她在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擔任決策小組成員及總指揮,也是當時台灣大學學生會會長。

學運世代後來躍入政壇者眾,包括「立委」郭正亮、民進黨秘書長林佳龍、台「新聞局長」鄭文燦、前「客委會主委」羅文嘉等,「學運世代」也被視為民進黨內一支閃耀的接班梯隊。

范雲也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她還曾在1998年幫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競選黨主席,但她至終並未選擇從政,而是前往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博士,走上學術之路。儘管如此,她與民進黨內的友好關係,仍使她常成為綠營政治人物請益的對象。

「野百合學運」領袖

[1] 1990年3月台灣「野百合學運」中,范雲以台灣大學學生會長、學運總指揮的身份,在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與數千學生和上百名教授一起,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集國是會議」、「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的訴求,抗議「萬年國代」。一場石破天驚的學生運動在全台迅速蔓延,而一頭齊肩長發、戴着遮陽帽的范雲,也隨着電視的直播,而為當時台灣家喻戶曉的女人。

生平

范雲1968年出生於一個外省家庭中,父親從小就對她很放任,也因此養成了她敢想敢做的個性。考入台大社會系後,她的個性得以充分的張揚。當時的大學校園充滿了躁動、張揚和參與的氣氛。年輕學生們以青澀的眼光,目睹80年代台灣政經結構的快速轉型。他們主動參與或被動地加入流行的學術社團,出版地下刊物,以文字為武器「紙上造反」,爭取校園自治學生會普選、修改「大學法」,要求國民黨黨部與教官退出校園,反對威權體制、學官兩棲。范雲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脫穎而出,被海選為台大第二任學生會長(第一任會長是羅文嘉,馬永成則是范雲時期的副會長),並成為「野百合學運」的總指揮。

在「三月學運」中,范雲是學運領袖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女性成員之一。她身負學生的期待,和官員進行溝通、折衝和協調,讓學生的訴求獲得重視,也讓當時的執政者李登輝做下承諾。因此,她如同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一樣,至今仍是台灣社會認可的學運世代標誌性人物。

赴美深造

學運結束後,民進黨想要找范雲選「國代」,想吸收學運力量,但范雲不願走這條路。一是她在因為學運之後覺得很疲憊,有被掏空的感覺,不想在匆忙中投入選舉;二是因為她仍然把知識看得比政治重要,自認平生志趣在於學界,想繼續攻讀學業,讀研究生;三是她想堅持學運的自主性,不願被民進黨整編,成為其附庸。四是因為家人不支持。在「三月學運」時期,范在火車站前廣場靜坐,結果被抓、受傷。她父親很不能接受,認為「這簡直是家醜」,這讓她感到相當不安與內疚。在平衡各方面的考慮後,她決定留在台大,進入社會學研究所深造。

但當學運世代的其他人物在1991年底開始投入「國代」選舉時,范雲也有點坐不住了,她希望扮演「台獨」理念與外省族群「中國情結」的溝通對話角色。1992年底「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成立時,范雲和鍾佳濱、馬永成等外省籍學運世代也都加入了。但由於她與「外獨會」領導在「外獨會」的定位、與外省族群的對話方式、互動策略等方面存在嚴重分歧,因此後來漸行漸遠。但范雲與民進黨的關係一直很密切,碩士畢業論文就是研究的民進黨。

研究生畢業後,范雲遠赴美國,到耶魯大學社會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在美期間,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攻城掠地,取得12席的縣市長席次。遠在美國耶魯大學的范雲聞訊返台,召集了部分新世代政治工作者,針對這次選戰的實務以及未來發展舉行座談會,在她的號召下,當天從黨工、實際輔選者、學界以及媒體工作者,就有四、五十位30歲左右的學運世代參與討論,人氣之旺可見一般。林義雄競選民進黨主席時,范雲作為林的特別助理,留在島內數月幫忙拉票。

2000年3月「大選」前,李遠哲發表聲明支持陳水扁,其效應也在美國留學生間擴散。范雲發起、參與支援李遠哲連署活動,並在聲明中強調願以行動支持完成政黨輪替、終結黑金政治。5月,她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不斷變動中的政治環境下的行動者:台灣80—90年代民主轉型中的宏觀基礎分析》,得以順利畢業。

供職學界 投身女性主義研究

2000年5月,范雲學成回台。9月,她進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範圍涵蓋社會運動與集體行動、性別政治、認同政治、公民社會的變革等。看着女兒終於「走上正途」,范雲的父親與范雲的關係才「和好如初」。

但事實上,范雲認為,台灣的社會改革需要兩種不同形態的社會力,一種是外發的、尖銳的、對抗的,其典型代表就是社會運動;另一種是內向的、日常的、論述的、共識的,其典型代表就是社會大學。社會改革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有人推動公共論述,對深層文化進行反思,形成新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要有人推動大型的人群聚集,對當局形成壓力。從她最終選擇進入「中研院」來看,她是想走提出公共論述、建構文化價值、以學術推動社會改革之路。由此看來,范雲父親對女兒的期待還是落空了。

范雲從小成長在一個對女兒教育自由放任的家庭里,因此把兩性平等當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心中對所謂的女性主義運動、性別歧視等並沒有感性認知。雖然當時的大學校園中,女性主義和女性問題研究社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范雲並未對此顯示出多少研究的興趣。後來,很多在學運中成長起來的女生因為感情困擾,最後選擇離開學運,范雲才認識到女性主義、性別歧視的嚴重性。美國讀書期間,范雲有了前所未有的觸動。學院的性別理論,幫助她找到了新的語彙來重新梳理過去實戰生活中的性別刻痕,近距離觀察來自不同國度的女人,從中了解了男女性別緊張、性別歧視。從此她開始關注性別歧視問題。

回到台灣後,她加入婦女新知基金會,常於工作之餘,與其他女性主義者舉辦「女書經典講讀會」,介紹有關女性主義運動的名著,關心性騷擾、性別歧視、家庭暴力問題。2005年7月21日,陳水扁親任召集人的「總統府性別主流化諮詢顧問小組」成立,范雲成為10位「監察委員」之一。

除此之外,范雲還加入「外省台灣人協會」,並任監事。該協會與「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不同,主要關注族群問題,追求族群平等。2004年「大選」之後,台灣島內藍綠對立,群眾運動接連不斷,廣場抗爭出現肢體衝突,而媒體則各擁其主,相互對罵。范雲與「外省台灣人協會」、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等一起召開記者會,共批汪笨湖、趙少康的節目充滿族群偏見,發起「拒聽、拒看、拒上運動」,希望能降低族群衝突。

婉拒當官

在「野百合學運」中,范雲與學運世代的代表人物,如賴勁麟李文忠鄭文燦羅文嘉郭正亮鄭麗文段宜康等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隨着學運世代紛紛在民進黨嶄露頭角,范雲也與民進黨有了更密切的聯繫。1998年林義雄當選民進黨主席時,即竭力想將范雲拉進中央黨部任職,但范以學業未完為由予以婉拒。2001年,民進黨當局主導的「台灣智庫」成立,范雲被網羅為智庫成員。

2002年,陳水扁兼任民進黨主席,又有人慾拱范雲去中央黨部任職,再次被范所拒。2004年,陳水扁改組「內閣」,在黨內人士推薦下,「行政院」高層有意邀請范雲出任「青輔會主委」。但范雲在經過長時間思考後,還是最終拒絕了這一邀請。

然而,一個人的政治基因,是永遠改不掉的。雖然因為家人不支持而婉拒出任當局高官,范雲還是未能脫離政治。她毫不掩飾她對民進黨的支持,甚至公開對其父親稱,「我可以容忍你支持連戰、宋楚瑜,但你也要容許我支持陳水扁」。此後每遇選舉,她都要出面想方設法為民進黨候選人造勢。

與民進黨走得近、沒了距離,也就看不清楚真相。「野百合學運」14年後,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又聚集起一群學生,范雲這個名字也因為「新學運」不斷被提起。一場由當年「學運領袖」在「立法院」旁召開要求民進黨改革的記者會上,范雲端坐在其中,但沒有發言。紫藤廬的一場學運座談會正在召開,范雲只是靜靜坐在入口處,會談未結束就匆匆離去。記者追問她對於這次學運的看法,她低調不願表達意見。看來,她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站在權力對立面的學運領袖了。

兩岸理想

范雲認為,「野百合學運」基本上是成功的,在政治上做到「立法院」全面改選和廢除「臨時條款」,但當年未完成的改革,除了女性參政之外,就是兩岸定位。她認為,兩岸關係對台灣的任何領導人來說,都是不好處理的。但台灣人對大陸的未來不宜太悲觀,也不宜太樂觀,畢竟「她對世界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她建議台灣多和大陸做文化的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卸下政治包袱,回歸人的本性及兩個社會的和解、關心。在台灣的對外關係突破方面,台灣應參加非政府組織,作為對外關係的補充,為台灣的未來尋找出路。

從其兩岸理想來看,范雲還是處於一種「統一不甘心、台獨不放心」的矛盾之中。她何時才能走出迷惘,我們拭目以待。[2]

參考文獻

  1. 「倒扁」要角范雲. [2020-02-04]. 
  2. [1]范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