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
生平简介
《清史稿》有“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为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范岳,明朝初期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因获罪全家被发配到辽东都司沈阳卫戍边,范氏自此在沈阳得以生息繁衍,以后又迁到抚顺居住。他是清朝开国宰辅、元勋、文臣领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是顺治和康熙两个皇帝的老师。
投奔后金政权
少年好学,聪颖敏捷,18岁时,与兄范文采同为沈阳县学生员。1618年,后金八旗军下抚顺,范文程与兄文采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后金。
《清史稿·范文程传》说:“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采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采、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这里表明范文程是自愿投奔后金政权的。[1]
18岁的范文程和老哥一起主动就去找努尔哈赤,投靠了后金,是为了出人头地,施展才华抱负名垂青史。因为范文程以名人之后投诚,努尔哈赤缺乏人才,很快委以事做,虽然官职尚小,尔后凭借著自己高大威猛和聪明智慧,入了镶红旗。
太极慧眼识才
此后八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得到清军重用,直到皇太极慧眼识才,将这个年轻的汉朝官员调到了自己身边。范文程早刀笔小吏汲汲营营多年后迎来了他人生的伯乐,皇太极即位后重用汉人,而且他敞开怀抱的招募明朝旧臣,旧将,他攻城掠地也很讲究能谈绝不打,希望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范文程虽是汉人,却和皇太极成了知己,甚至成了皇太极身边必不可少的智囊团之一。
怀柔政策
范文程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尤其是在清军入关以后,他建议多尔衮采取的怀柔政策,逐步帮助清王朝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成为了清朝的文臣之首,清朝的各种礼节,律法的制定都出自他的手里,可以说为清朝政治的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元辅高风”
范文程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这位为大清建国奠基立下卓越功勋的大学士,一代谋臣范文程去世,卒年七十,谥“文肃”。他自称“大明骨大清肉”,这句话反映了他内心深处一种难言的痛楚。 康熙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康熙五十二年,为其祠横额又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2]
“汉奸”范文程:从奴隶到“满清第一功臣”
康熙年间内阁学士朝炎说:“范文程佐命兴朝,首倡入关,廓开大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者,厥后皆如公策,而我国大业以成,万世之丕基以定。”清史专家戴逸著《范文程大传》,称其为“满清开国功臣”。可以说,范文程是满清的第一汉人,没有他,便不可能有后来满清二百九十多年的基业。
纵观范文程所处的年代,他原是汉族名人后代,却为满人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以致人们对他的“汉奸”“叛逆”行径长期责难,使其背负著诸多历史骂名。但他是从被掳为奴做到开国元勋的,这与主动降清为主卖命有著本质的不同。这也是范文程一直被清朝尊为功勋,而洪承筹被打入贰臣的原因。
其实,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面前,任何人也休想挡的住。范文程所能做到的,以一己之力竭力提倡民族合作,安定百姓,轻徭薄赋,让百姓尽快从战乱中走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能忧国,那就忧民”,对范文程来说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