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輪紋病
蘋果輪紋病
蘋果輪紋病又稱粗皮病、輪紋爛果病,是由梨生囊孢殼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蘋果上的一種病害。主要危害蘋果枝幹和果實。
蘋果輪紋病在各中國蘋果、梨產區均有發生,隨着金冠、富士等質優感病品種的推廣,蘋果輪紋病已成為生產上造成爛果的主要病害,一般果園輪紋爛果病發病率為20-30%重者可達50%以上,並且在果實貯藏期可繼續發病,為害嚴重。
目錄
基本信息
症狀
該病為害蘋果、梨、桃、李、杏、棗、海棠等的枝幹、果實,葉片受害較少。蘋果枝幹發病,初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扁圓形、紅褐色病斑。病斑中間突起呈瘤狀,邊緣開裂。翌年病斑中央產生小黑點(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殼),邊緣裂縫加深、翹起呈馬鞍形。以病斑為中心連年向外擴展,形成同心輪紋狀大斑,許多病斑相連,使枝幹表皮顯得十分粗糙,故又稱粗皮病。
果實多於近成熟期和貯藏期發病。果實受害,初期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水漬狀近圓形褐色斑點,周緣有紅褐色暈圈,稍深入果肉,很快形成深淺相間的同心輪紋狀,向四周擴大,並有茶褐色的黏液溢出,病部果肉腐爛。後期在表面形成許多黑色小粒點,散生,不突破表皮。爛果多汁,有酸臭味,失水後干縮,變成黑色僵果。[1]
病原
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梨生囊孢殼菌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無性世代為半知菌亞門、輪紋大莖點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分生孢子器扁圓形或橢圓形,具有乳頭狀孔口,內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棍棒狀,頂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細胞,無色,紡錘形或長橢圓形。子囊殼在寄主表皮下產生,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具孔口,內有許多子囊藏於側絲之間。子囊長棍棒狀,無色,頂端膨大,子囊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細胞,無色,橢圓形。
分布
各蘋果產區均有發生,以山東、河南、河北、遼寧、安徽、江蘇、北京和天津等地及陝西、甘肅、四川、新疆等省、自治區的部分果園發生嚴重。本病在國外也有發生,其中以日本、朝鮮半島、澳洲、北美及阿根廷等國家地區較重。[2]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被害枝幹上越冬。翌春在適宜條件下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從皮孔侵入枝幹引起發病。輪紋病當年形成的病斑不產生分生孢子,故無再侵染。病菌侵染果實多集中在6~7月,幼果受侵染不立即發病,病菌侵入後處於潛伏狀態。當果實近成熟期或貯藏期,潛伏的菌絲迅速蔓延形成病斑。 果實採收期為田間發病高峰期,果實貯藏期也是該病的主要發生期。病菌是弱寄生菌,老弱樹易感病。偏施氮肥,樹勢衰弱,病情加重;溫暖多雨或晴雨相間日子多的年份易發病;蘋果品種間的抗病性差異較大,金冠、紅富士、金矮生最感病,其次是新紅星、新喬納金、王林等,國光比較抗病。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被害枝幹上越冬,是初次侵染和連續侵染的主要菌源。枝幹病組織中的菌絲體可存活4~5年,其中前3年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借風雨飛濺傳播,其傳播距離多為10m左右。病菌在蘋果果實上具有潛伏侵染性。即分生孢子萌發後,經皮孔及氣孔侵入幼果,在皮孔腔內潛伏,直到果實近成熟期和貯藏期才顯症狀,至采後貯藏20~30天達發病高峰。潛育期長短,隨蘋果果實不同生育期而異,最短19天,一般80~185天,最長可達342天。蘋果果實不抗病菌侵入,但在幼果期具有抗擴展能力。[3]
防治方法
(1)、清園:分別於萌芽前半個月、秋季落葉三分之二時,用潰腐靈原液60-150倍液全園噴霧,防止病害的傳播蔓延。
(2)、塗刷樹幹:在萌芽前和病害高發前,用潰腐靈1-50倍液+有機硅塗刷樹幹,既可殺死潛伏的病原菌,也可復壯植株,增強樹體免疫力。
(3)、塗抹病斑:對於輕微病斑直接縱劃,劃口比病斑長2~3cm,用潰腐靈原液直接塗抹。對於重大病斑,用刀刮除病部組織,用潰腐靈原液塗抹病疤,連續2~3次,間隔3~5天。潰腐靈作為中(草)藥製劑,有醫養結合的功效,殺菌的同時補充樹體所需的養分,還可促進傷口癒合,增強樹勢,提高植株的抵抗力。
(4)、合理的水肥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增強樹勢。適量灌水,陰雨天或下午不宜澆水,預防凍害。對保護地、田間做好通風降濕,儘量減少或避免葉面結露
(5)、生長期噴藥保護:輕微發病時,用靚果安300倍液稀釋噴灑,5天用藥一次;病情嚴重時,用噴灑靚果安200倍液稀釋噴灑,7~10天噴施一次。在多雨年份以及晚熟品種上可適當增加噴藥次數。
(6)、灌根:灌根不僅可以通過中(草)藥的傳導性直接殺滅潛藏在樹體內的病菌,還可以補充樹體營養,促進生根,從而達到扭轉樹勢、營養復壯的效果。對於枝幹病害嚴重、傳輸功能弱化的採用青枯立克60-300倍+沃豐素300-600倍灌根。
(7)、貯藏期防治:田間果實開始發病後,注意摘除病果深埋。果實貯藏運輸前,要嚴格剔除病果以及其他有損傷的果實。[4]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