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小食心蟲
苹小食心蟲 |
中文名稱:苹小食心蟲 別名:東北小食心蟲;蘋果小蛀蛾 拉丁學名: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六足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科:卷蛾科 屬:小食心蟲屬 |
苹小食心蟲,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是鱗翅目捲葉蛾科小食心蟲屬的一個物種。此蟲分布範圍廣,各蘋果產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蘋果、梨、山楂、桃、李等果樹。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苹小食心蟲
別名:東北小食心蟲;蘋果小蛀蛾
拉丁學名: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六足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科:卷蛾科
屬:小食心蟲屬
種:苹小食心蟲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西北等各地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5~5.0 mm,翅展10~11 mm。雌雄蛾形態差異極小。全體暗褐色,有紫色光澤,頭部鱗片灰色,觸角背面暗褐色,每節端部白色;唇須灰色,略向上翹。前翅前緣具有7~9組大小不等的白色鈎狀紋,翅面上有許多白色鱗片形成白色斑點,近外緣處的白色斑點排列整齊。外緣顯著斜走,靜止時兩前翅合攏後外緣所成之角約900或小於900。肛上紋不明顯,有四塊黑色斑,頂角還有一較大的黑斑,緣毛灰褐色。後翅比前翅色淺,腹部和足淺灰褐色。
卵:扁橢圓形,中央隆起,周緣扁平,表面間或有明顯而不規則的細皺紋。初產乳白色,後變淡黃色,半透明,有光澤,近孵化時為淡黃褐色。
幼蟲:老熟體長6.5~9.0 mm,全體非骨化區淡黃或淡紅色。頭部淡黃褐色,前胸盾淡黃褐色,前胸例毛組3毛;各體節背面有兩條桃紅色橫紋,前面一條粗大,後面一條細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規則的深色斑紋,臀彬深褐色4~6齒,腹足趾鈎單序環15~34不等,大多25個左右,臀足趾鈎10~29個,多為15~20個。
蛹:體長4.5~5.6 mm,黃褐色或黃色,第1腹節背面無刺,第2~7腹節背面前緣和後緣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節前緣的小刺成片,第8~10腹節只有一列較大的刺。腹末具8根鈎狀刺毛。繭為長橢圓形,灰白色。
生長規律
苹小食心蟲在蘋果樹上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枝幹、根頸部的粗皮縫隙處和剪鋸口四周死皮裂縫內以及吊枝繩、果筐等處結繭越冬。越冬幼蟲於次年5月間開始化蛹,蛹期20 d左右,6月上、中旬出現越冬代成蟲。成蟲羽化後1~3 d開始交尾產卵,每雌產卵45粒左右,卵期1周左右。幼蟲孵化後在果內危害約經18~30 d後,最早在7月上、中旬脫果;大部分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脫果化蛹。再經半月左右的蛹期後,羽化為第1代成蟲。第2代卵初期為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期為.3~5 d,在果內危害20餘天后老熟脫果。脫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幼蟲脫果後即爬至越冬場所結繭越冬。山東半島發生危害要提前一旬左右。
苹小食心蟲在梨樹上1年發生1代;只有少數可發生2代。越冬幼蟲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在7月上、中旬。蛹期在溫度25℃的條件下為13 d左右。成蟲發生初期為7月上旬,盛期在7月中、下旬。卵期5 d左右,幼蟲在果內危害32 d左右後老熟,於8月上旬開始脫果,盛期在9月上、中旬。
老熟幼蟲在樹體上越冬蟲數的多少與果實成熟期和採收期的早晚有關,成熟愈晚的品種,其越冬蟲數越多;成熟愈早的品種,越冬蟲數越少,有的甚至沒有越冬幼蟲,如紅魁、黃魁等品種。老熟幼蟲在樹體上的越冬部位與樹齡有關,在大樹、老齡樹上,越冬幼蟲多在樹體上部枝條的剪鋸口,梨潛皮蛾幼蟲危害的爆皮下(約占63.5%~85.7%)越冬;在齡期小、小樹上,多在樹體下部主幹的老翹皮下(約占90%以上)越冬。因此,刮樹皮防治越冬幼蟲時,應根據品種和樹齡確定防治目標,這樣可節省勞力和提高除蟲的效果。
成蟲晝伏夜出,黃昏活動較盛,對蘋果醋、糖蜜、糖醋液、茴香油和黃樟油均有趨性,但趨光性不強。成蟲喜將卵散產在光滑的果面上,大多卵均落在果實的胴部,萼窪、梗窪處卵很少。因此,在施用殺卵藥劑時,應重點放在果面上。在梨樹上,成蟲卵主要產在果實上,少數產在葉片上。
初孵幼蟲在果面卵殼附近爬行20分鐘左右後,咬破並蠶食果皮,約近lh後,開始在適當的部位蛀入果內,幼蟲在果內歷期因種而異。據研究觀察,在紅玉果實中為20.9 d,在國光內為28.9 d。幼蟲向四周擴展,很少深入果心。在梨樹上,苹小食心蟲幼蟲蛀果期因品種不同而異;最早是酥梨和鴨梨,7月上旬開始,蛀果率約7%,7月下旬蛀果率約31%;其次為紅梨、約比酥梨,鴨梨遲一旬左右,8月上旬蛀果率約37%;當晚期花蓋梨(約8月中旬)蛀果率為28%時,酥梨、鴨梨、秋白梨蛀果率已均達71%。因此梨樹上進行蟲情調查及預測方法和藥劑防治時,不能單純依靠卵果率作為防治指標,還應根據不同品種的蛀果期,分別進行測報與防治。
物種危害
幼蟲多從果實胴部蛀入,在皮下淺層為害,小果類可深入果心。初蛀孔周圍紅色,俗稱紅眼圈。後被害部漸擴大幹枯凹陷呈褐至黑褐色,俗稱干疤,疤上具小蟲孔數個,並附有少量蟲糞。幼果被害常致畸形。幼蟲蛀果後未成活,蛀孔周圍果皮變青,稱為青疔。
有蘋果、梨、沙果、山楂、海棠、李等多種果樹植物。
生活習性
遼寧、山東、河北、陝西年生2代,梨樹上年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皮縫隙、吊枝繩、剪鋸口、果筐、果箱、孔穴等隱蔽處結薄繭越冬。在遼南和河北省翌年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出現越冬代成蟲和第一代卵,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蟲蛀果為害,幼蟲期20天左右,一般在7月下-8月上旬幼蟲老熟後脫果化蛹,蛹期10-15天,後羽化為第1代成蟲,盛期在8月上、中旬,產2代卵於果實上,孵化的2代幼蟲在果內發育,約經20天左右於8月下旬老熟並陸續脫果,越冬。成蟲夜晚活動最盛,對醋、糖、蜜、茴香油、樟油有一定趨化性。苹小喜溫暖高濕。卵發育適溫19-29℃,相對濕度75-95%;成蟲產卵最適濕度95%,溫度25-29℃。
防治方法
- 1.消滅越冬幼蟲。早春果樹發芽前,結合刮治腐爛病,徹底刮除老皮、翹皮下的越冬幼蟲,處理吊樹用的支竿和草繩,集中,處理或燒毀。樹下的枯枝落葉和雜草也應清除燒掉。
- 2.誘殺脫果幼蟲.幼蟲脫果前,在樹幹、側枝、剪鋸口處綁麻袋片或束草,收集既果幼蟲,集中消滅。果實採收期,在堆果上鋪蓋麻袋和草袋,待幼蟲潛入後,集中消滅。
- 3.摘除蟲果。在苹小食心蟲發生不重的果園,可結合疏果,摘除蟲果和揀拾蟲果,集中處理,這是經濟有效的防治辦法。
- 4.樹上噴藥防治蛀果。越冬代成蟲發生期和第1代成蟲發生期噴布50%對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 000倍液。第1代和第2代卵盛期各噴1次,以50%對硫磷乳油1 500倍和50%殺螟松乳油防治最佳。成蟲發生期如果使用上述兩種藥,那麼第1代與第2代卵盛期應改用2.5%溴氰菊酯乳油8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8500倍液防治效果也很理想。[1]
- 5.利用成蟲的趨化性。可利用糖醋液(清水10份、紅糖0.5份、醋1份或果醋1份、清水1份、紅糖少許,混合後溶化均勻再加入幾滴八角茴香油)誘集成蟲,同時可作為預測成蟲發生期的手段。
- 6.套袋法防治。
環境關係
- 溫、濕度的影響
苹小食心蟲的發生與溫度和濕度有密切的關係;據測定,當溫度為21-29℃,相對濕度在75%~95%時有利於成蟲產卵,當溫度低於17℃或高於35℃時,不利於成蟲產卵,成蟲產卵的最適溫度為25~29℃,相對濕度為95%。卵孵化的最適溫度範圍在19~29℃,相對濕度在75%~98%,此時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當溫度低於14℃或高於34℃時對卵有明顯的致死作用,特別是相對濕度低於50%,此時卵全部不能孵化。但溫度提高到36℃,相對濕度為100%時,產在山荊子上的卵仍能全部孵化,說明在高濕條件下,卵對高溫的抵抗力是較強的。幼蟲在25℃時的成活率最高,為62.5%,29℃時成活率為57.1%,21℃時成活率為48%,17℃以下和34℃以上時的幼蟲成活率明顯降低。溫度在17℃和34℃,相對濕度為50%的條件下,越冬代蛹的成活率明顯下降,但第1代蛹只稍有下降。
- 光照的影響
據報道,在遼南蘋果產區,苹小食心蟲第1代幼蟲在7月15~20日脫果的,發生滯育的僅占O.5%,8月1日脫果的,滯育率增加到40%,8月6~10日脫果的,滯育率為78.8%,8月底脫果的,滯育率為100%。試驗證明,溫度在25℃的條件下,如果每日光照大於15h,苹小食心蟲幼蟲全部或幾乎全部不進入滯育蟲態,如果每日光照小於13h,則全部進入滯育蟲態。由此可見,幼蟲發育期間的溫度對滯育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導因素,光照時數則是左右發生世代的重要條件。
- 天敵的影響
苹小食心蟲的天敵主要有(Phaedrotonus sp.)和(Mesochorus sp.)等兩種姬蜂,另外還有步甲、蜘蛛和螞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