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 |
苗族姊妹節 |
中文名稱 :苗族姊妹節 節日時間 :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節日活動 :下田撮魚撈蝦、踩鼓 別 稱 :古老的東方情人節、姊妹飯節 |
苗族姊妹節,流傳於貴州省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姊妹節以青年婦女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飾、遊方,吃姊妹飯和青年男女交換信物為主要活動內容,節日規模較大,內容豐富獨特。 吃姊妹飯是苗族姊妹節的重要禮儀事項。姊妹飯同時也是姑娘們送給情侶以表達情意的信物,是節日中最為重要的標誌。下田撮魚撈蝦是姊妹飯活動之一,踩鼓是整個社區參與節日活動的重要方式,姑娘們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節日的盛裝聚向鼓場踩鼓,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飾文化。晚上青年男女遊方對歌,談情說愛,男方向女方討姊妹飯,姑娘們在姊妹飯里藏入信物以表達對男方的不同感情。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台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22。
目錄
歷史淵源
姊妹節的前身是"坡會"。苗族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要有以下三種。
- 一、來自長達500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卻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對。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着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台江縣施洞地區有800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800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800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對愛情的執着,紛紛仿效他們上坡相會。姊妹節由此而來。
- 二、相傳台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裡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裡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70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着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繡,她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她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她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70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裡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埂望不到那邊田埂了。於是她們在田裡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裡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製成糯飯,再到田裡捉來魚蝦和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第二年確實通過這種形式,有部分妹妹還選上了如意情侶,高高興興地嫁出去了。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 三、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里,到田裡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襲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
主要活動
- 農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姊妹們都上山去採擷南燭木葉、姊妹花等花草樹葉,製作黑、紅、黃、藍、白五色糯米飯。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裡去捕魚撈蝦(不管是誰家的田);後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炒蝦子用的)和一些錢(多少不拘)用來買鴨。因為鴨能過河,象徵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這一切準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戶人家裡(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才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後夜裡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飯後,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
- 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鬥牛、斗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裡,又像十四日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閭唱歌談情。這時,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飯糰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繡花絲線綢緞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里,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了解加深,進而產生並傾訴愛慕之情。節日期間晚上,男男女女相聚於遊方場上對唱情歌,談情說愛。男方向女方討姊妹飯,姑娘們在姊妹飯里藏入信物以表達對男方的不同感情,打開黛帕,糯米飯倘若放着一對紅筷,則表示姑娘願與成雙成對;如果只有一支,那絕不是遺忘,而是姑娘客氣地暗示水伙子不要再徒然單相思;倘若糯米飯上擺有辣椒蔥蒜,知趣的小伙子就該轉移目標了。對待尚未成熟的愛情,姑娘們會擺上樹葉或松針,暗示討要綢緞或絲線,得到這樣的物示,小伙子毫不沮喪,誰都明白,紅絲線最終將牽連起的會是什麼。節日中,除了這些活動外,還要舉行睬鼓、鬥牛、斗鳥、賽馬等活動。節日結束後,小伙子要回家了,姊妹們用竹籃盛裝五色糯米飯,飯里藏匿松針、椿芽、辣椒等愛情標識,把自己的心思和愛情一起送給男子,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
文化特徵
吃姊妹飯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禮儀事項。按本地人的說法,吃了姊妹飯,防止蛀蟲叮咬。姊妹飯同時也是姑娘們送給情侶以表達情意的信物,是節日中最為重要的標誌。踩鼓是整個社區參與節日活動的重要方式,姑娘們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節日的盛裝聚向鼓場踩鼓,從鼓場上可以看出誰的服飾艷麗,誰的銀飾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已的服飾文化。
傳承保護
苗族姊妹節是社區內人們走親訪友、文化娛樂、社會交往的活動舞台,是民族內凝聚人心、加強團結的紐帶。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苗族姊妹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 2018年4月27日,中國苗族姊妹節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八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台江縣拉開序幕。
- 2019年4月18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迎來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節。 節日期間舉行苗族盛裝游演、千人長桌宴、千人遊方體驗、苗族手工創意大賽等一系列活動。 [1]
視頻
苗族姊妹節,萬名男女隔河對唱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