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郿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郿坞》这是一首以东汉末年董卓为本事的咏史诗。郿坞,今陕西眉县北。东汉末年,董卓曾在这里经营他的巢穴。苏轼于嘉祐七年(1062)往眉县处理狱囚,行经郦坞作这首诗。小诗以嘲讽的笔调勾勒了董卓骄横暴虐的一生,以及终于落得暴尸街市的可耻下场。据传,东汉初平三年(192),董卓筑坞于郦,内藏黄金二三万斤,银八万斤,并有大量谷物织品与金银钱币,备以退居养老。但好梦难成,董卓死后被陈尸于长安示众。他体肥,守尸的士兵在其尸体的肚脐眼儿中装上灯芯后点燃,连烧数日。本诗嬉笑怒骂,疾恶如仇,鞭挞有力。这对当时疯狂聚敛民财的官僚贵族,无疑是个严正的警告。[1]
原文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注释
郿坞:今陕西眉县北。
译文
仗着衣服里裹着一层厚甲,横行天下怕什么!坞里藏着金银十万,成败进退足可以安身。虽说毙命长安,肥尸示众,天下人谁能这般英雄——肚脐儿当灯芯儿,自燃自照不用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