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白鏽病
莧菜白鏽病
莧菜白鏽病是由莧白鏽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莧菜上的一種病害。莧菜白鏽病主要危害葉片。
分布廣泛,發生普遍,主要在露地形成危害。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莧菜白鏽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間春、夏、秋季多雨、多霧、悶熱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莧菜白鏽病的防治方法有留種與種子消毒、茬口輪作、清潔田園、加強田間栽培管理和化學防治等。
目錄
基本信息
症狀識別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嫩莖也能受害。病斑和皰斑(孢囊堆)因着生部位的葉色不同症狀也有顯著差別。葉正面的病斑不夠明顯,邊緣也不明晰,可通過透光觀察進行確認。在青莧及紫莧葉的綠色部分,病斑淡黃色或淡黃綠色,紫莧葉的紫紅色部分的病斑灰褐色、紫紅色至暗紫色,有時略顯凸起的近圓形至不規則的小斑塊。在病斑相應的葉背面生圓形、長圓形至不定形的皰斑。因埋生於寄主表皮下,故在突破寄主表皮前,皰斑的顏色常與着生部位的葉色相關。着生於葉的綠色部分的為白色、污白色或淡黃色,而在葉的紫紅色部分的呈亮紫紅色。皰斑大小差異大,一般直徑1-10mm。成熟後從頂部致寄主表皮破裂,散露出白色粉末狀物。病害嚴重時皰斑密集,致使葉片凹凸不平,繼而出現黃褐色壞死,最後枯黃失去食用價值。皰斑雖多着生於葉背,但葉正面也有出現。皰斑中的孢子囊散完後,仍可見到皰斑殘餘。葉柄上的皰斑白色,長圓形。在皰斑邊緣葉組織的壞死部分,透光觀察有時能見到許多暗褐色粒狀物。[1]
病原菌
由真菌莧白鏽菌(Alhugo bliti)侵染引起,屬卵菌。為專性寄生菌,除為害莧菜外,還寄生於野莧、反枝莧、刺莧等莧科(Amaranthaceae)植物,該菌還能侵染土牛膝及連子草。葉上產生的皰斑即病原菌的孢囊堆。其埋生於寄主表皮下,隨成熟漸隆起,最終突破寄主表皮散出白色粉末狀物-病原菌的孢子囊。在皰斑邊緣葉組織壞死部分,透光觀察見到的暗褐色粒狀物,為病原菌的卵孢子。
發病條件與流行規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和糞肥中越冬或越夏,可存活2年以上。卵孢子萌發後產生孢子囊或直接產生芽管完成侵染。在南方,孢子囊也能越冬,萌發後進行初侵染。孢子囊借氣流或風雨沖濺傳播。孢子囊萌發適溫為10℃,並要求高濕(95%以上的相對濕度)或有水膜存在的環境條件。
雖然整個生長季節都能發病,但以多雨高濕、溫度相對較低時發生較重。故莧菜生長期間陰雨連綿,地勢低洼,灌水不當,種植過密,造成田間濕度大,株間鬱閉,通透性差,與偏施氮肥,客觀上降低植株抗病性等情況均能導致病情加重。
據報道,莧菜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紫莧品種的抗病性強於青莧品種。不同播種方式也影響病情的輕重。撒播易過密,發病較重;條播有利於通風散濕,故發病較輕。[2]
防治方法
①採用無病株留種,或於播前進行種子處理,即用種子質量0.2-0.3%的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或用種子質量0.3%的72%錳鋅·霜脲可濕性粉劑或69%錳鋅·烯酰可濕性粉劑拌種。
②選用抗病性的品種。紫莧品種的發病程度低於青莧品種。在青莧品種中上海圓葉青莧抗性最強,青米莧較抗病,而柳葉莧易感病。應根據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選用。
③病害嚴重地區或重病地塊,與非寄主作物實行1年以上輪作。
④選用排水良好的田塊,做好溝廂,避免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
⑤適度密植,若植株過密應及時疏除;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免造成植株間鬱閉,影響通風透光及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⑥在即將發病或發病始期開始施藥。藥劑可用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60%甲霜·鋁·銅可濕什粉劑500-600倍液、72%錳鋅·霜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0-1000倍液、69%錳鋅·烯酰可濕性粉劑(69%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進行噴霧。每次間隔10天左右,根據病情噴藥1-3次。噴藥時應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期及不同藥劑間交替使用。
相關視頻